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已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说曰:“悠悠之谈,何足虑也!”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寻丁母丧归乡里。二十一年十二月,起复拜中书侍郎。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果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等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遇疾卒,年六十八,谥曰文献。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赠司徒,遣使就韶州致祭。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
[注]牛仙客:边疆小吏出身,目不知书。
(相关资料图)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B.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C.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D.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书郎,掌校雠典籍,订正讹误的官员。东汉朝廷藏书于东观,置校书郎中。后魏秘书省始置校书郎,唐秘书省与弘文馆皆置。
B.右拾遗,隶属于中书省的谏官,即咨询建议的官员,字面意思是捡起皇帝的遗漏(政策失误),相当于当代的监察兼助理机构人员。
C.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
D.丁母丧,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遭逢母亲的丧事,官员要辞官归乡,为母守孝一年。也称“丁艰”“丁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九龄天资聪颖,才华出众。他幼时聪明敏捷,擅写文章。十三岁时,写信求见广州刺史王方庆,得到赞赏,后考中进士。
B.张九龄思虑周密,富有远见。安禄山战败,皇上要赦免。张九龄认为安禄山绝非善类,将来必为祸害,劝杀之,以绝后患。
C.张九龄不囿私情,直言无讳。张说对他有知遇之恩,但是当张说处事不当时,张九龄却能直言相劝,说官爵应以德望为先。
D.张九龄深受信任,仕途顺利。登进士第后,张九龄生前先后担任过校书郎、司勋员外郎、中书侍郎、尚书右丞相、司徒等职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2)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
14.李林甫为何要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请简要说明。
答案
10.A
11.D
12.D
13.(1)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
(2)严挺之等人有才干,而交往终始不曾改变,被当时的人大加称赞。
14.李林甫本无学术,看到张九龄被皇帝赏识,心里非常妒忌他。
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张九龄必然会进谏反对,这样就会引起皇上对张九龄的不满,从而排挤张九龄。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张九龄凭借(善于)鉴别人物的才能被推崇,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让张九龄和右拾遗赵冬曦考核他们的等级。前后多次,每次都堪称公平。
“见”在此处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见推”意为被推崇,其间不可断开,排除BC。
“人”和“应举者”是由“及”连接的并列成分,都作“试拔萃选”的宾语,要连在一起,据此排除D。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为母守孝一年。也称‘丁艰’‘丁忧’”错误。“丁艰”“丁忧”指父亲或母亲去世。守孝时长不是一年,是三年。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仕途顺利”错误,结合“寻丁母丧归乡里”“九龄屡言不可,帝果不悦”等分析,“仕途顺利”不准确。“张九龄生前先后担任过校书郎、司勋员外郎、中书侍郎、尚书右丞相、司徒等职务”中的“司徒”错误。“司徒”是死后追赠,不是生前担任的职位。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判断句;“德望”,道德名望高的人;“劳旧”,有功劳的旧臣。
(2)“交道”,指互相交际来往的事,交往;“渝”,改变;“称”,称赞。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分析,李林甫本无学术,因为张九龄的文章与德行被宣帝赏识,心里非常妒忌他。
结合“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果不悦”分析,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张九龄多次进言认为不可,皇上果然不高兴。李林甫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张九龄多次反对,这样就会引发皇帝的不满,达到排挤张九龄的目的。
参考译文:
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他年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十三岁时,写信求见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这个人一定前途远大!”(后来张九龄)考中进士,被授予校书郎官取。张九龄凭借(善于)鉴别人物的才能被推崇,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让张九龄和右拾遗赵冬曦考核他们的等级。前后多次,每次都堪称公平。开元十年,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今,叙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像穿衣裳一样上下颠倒,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张说说:“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等到诏令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经常推荐张九龄担任学士,来满足(皇帝)顾视咨询。张说去世后,皇帝想起他的话,召见任命张九龄为中书侍郎。张九龄常常有秘密的陈奏,经常被皇帝采用。不久,遭逢母亲丧事回到故乡。二十一年十二月,被起用又授以申书侍郎一职。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因为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致,捉拿押送(安禄山)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实施(处罚)。皇上特别赦免了安禄山。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皇上说:“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本无学术,因为张九龄的文章与德行被宣帝赏识,心里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进言认为不可,皇上果然不高兴。开元二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他的风度能够像张九龄吗?”张九龄又和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友善。严挺之等人有才干,而交往终始不曾改变,被当时的人大加称赞。后因患病而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谥号叫“文献”。至德初年,太上皇在蜀地,追念张九龄的先知先觉,下令褒奖、追封官职、连赠司徒、又派遣使者到韶州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