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登战役是同盟国和德国于二战末期在比利时瓦隆阿登地区进行一场战役;作为这场战役的发起方,德国的目的十分明确:首先是占领比利时港(即安特卫普港),继而逼迫同盟国进行谈判,借此为东线的战事争取机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944年6月6号6时30分,280余万盟军兵力开始执行一项代号为“霸王行动”的军事任务,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诺曼底登陆;同年8月中旬,随着盟军成功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霸王计划”宣告结束,而这也意味着欧洲第二战场的成功开辟。

盟军进入法国后几乎没有停歇,马上就开始向德国本土推进。但彼时信心百倍、如潮水般的盟军仍面临着一些棘手的问题:近两个月的连续战斗让士兵们的身体异常疲惫、战备物资被大量消耗、快速的推进和缺乏深水港拉紧了补给线。

虽然盟军在9月1号就成功占领了比利时港,但由于出海口仍被德军控制,且盟军当时的部分兵力主要被投放到了市场花园行动当中;也是因此,比利时港一直到11月底才开始使用,这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盟军的补给问题。

彼时,德国在东线的战事也很糟糕:苏军对德军造成了重创,尤其是中央集团军,超过一半的兵力被苏军歼灭;与此同时,苏军的推进也十分迅速,几乎是按照后勤补给的最大限度进行,有时甚至还会超出补给范围。

而此时的希特勒也已经预判到苏联有可能在12月发起大规模的反攻,虽然他有信心长时间防卫德国,但想要成功阻止苏联的反攻就必须缓解西线的压力;于是就有了将英美盟军战线分裂并迫使他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孤立苏联的进攻计划,即后来的阿登战役。

由于此前盟军在市场花园行动中失利,导致德国重新夺回了一定的战略主导权,而这也正是希特勒执意发动阿登进攻的信心来源。单从阿登战役的兵力投入来看,20万德军相比70万盟军并不占优势,但主张突袭进攻的德军仍在战役初期占据了上风。

战前,为了保证行动成功实施,德国在保密方面做足了功夫,以至于盟军情报部门在判断上出现了偏差;而且艾森豪威尔起初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德军的一次大规模进攻。44年12月16日凌晨,德军三个军兵分三路向阿登地区突进:北部由武装党卫军第六装甲军负责、中部由第五装甲军负责、南部则是第七装甲军。

但相比之下仅有第五装甲军的推进比较顺利,其余两路都遭到了盟军顽强的抵抗;而且意识到预判错误的艾森豪威尔在战役开始后次日便下令向阿登地区调增了25万的支援兵力。由于战役初期天气比较恶劣,虽然严重影响了盟军的空中行动和补给投送,但也对德军的推进也起到了一定的滞缓作用,而且德军还需要面临油料等物资短缺的问题。

到了12月底,随着天气的好转盟军也得到了大批的补给,最主要的是空军可以对德军实施轰炸;随即,德军的后方补给线遭到了几近毁灭性的打击。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身处推进前线的德军损失很小,尤其是装甲部队。

为了保存在战役中未受到大面积损伤的有生力量,德军中路指挥官曼托菲尔曾建议希特勒将部队撤回阿登山脉以东的齐格菲防线,但却遭到了司令部的拒绝。紧接着在次年1月1号,德军同时发动了空中和地面攻势且取得了优势战果:空军击毁盟军飞机465架(自损277架)、地面部队迫使美第七军退守至默德河以南。

在1月初的这段时间里,德军的猛烈进攻虽有所斩获但自身伤亡也骤升,再加之盟军在3号发动全面反攻后拦腰切断了突进过快的中路德军、斯大林又提前开始了东线的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迫使希特勒将支援阿登战役的六个装甲师紧急调往东线;最终,已是强弩之末的希特勒不得不下令德军从阿登地区撤退。

总体而言,德军利用隐蔽的突袭战术在战役初期确实让盟军有些措手不及,但随着战役的推进,有利于盟军的因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在丘吉尔的要求下斯大林提前开启东线战事,让原本打算削弱西线实力的德军再次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