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宗谱纂要序译文


(资料图)

汪时健(颍川百代孙爽公支)

无谱的人不知宗族,有谱的人也不知宗族,这并不是说,有谱不比无谱好,而是说不读谱、不识谱的趋势造成了这样的现象。近世人如山东景氏,询问顾亭林才知道自己的祖宗;四明万氏,也是到万跛翁才有宗谱流传给子孙。这都是无谱的遗患。那些有谱的,到支派衍分繁多时,就进行续修,因此谱牒必然日益增多。谱多了以后,不是有德有才的子孙,常常厌烦翻阅查验,往往将它们束之高阁,任由鼠啮虫穿,这样一来,其忧患简直就与无谱一样了。

我汪氏一族之由来,最早可从《世本》查证,颍川侯以后,家谱有详细记载。汪氏家谱的源头非常悠久,特别是越国公的子孙后代,星布天下,所以续修谱牒,代不乏人。基本上每修一次谱,人口都有增多。到明嘉靖、隆庆年间,湘公主纂的《统宗谱》多达一百七十多卷,协纂这谱的士贤公嫌其过于繁杂,认为这谱非常适合人们做工具书作为考核之用,而不方便所有人辨识自己的祖宗。因此,他编纂了一部四卷本的《纂要》简谱,旨在使子孙从孩童时就能习读,了解自己的祖脉始末。不仅知道世系先后,更重要的是能萌发对祖宗的孝心。即使以后有借会宗之机、把修谱这事视为腥羶、想冒认我姓宗支入谱的外人,个个都会拒绝并远离他们,而严格地清除非我族类。士贤公的这种考虑,真是非常深远啊!

为传承汪氏统谱,士芳公和元兆公曾于明崇祯庚午(1630)重修统谱,但《纂要》谱没有交付雕刻,所以很少流传。歙东龙溪宗亲敷政兄确实是一个很有诚心的人,毅然以刊行《纂要》为己任,将所有《志》《谱》都搜集拢来,详细加以修订,使前贤未能流传的《纂要》谱得以传承,这功可谓非常伟大。庭芳兄则亲手绘制图记,鼓动刻板,得到龙溪支宗人的一致响应。而且谱牒的所有工本费全部由他们一支负担,不向其他各支摊派,意在杜绝别人,说谱未修成却先存牟利之念。这种良好的德行、高尚的境界,比起那些品行不端、惟利自图的人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谱版雕刻好后,委托我作序,我本不才,欲予辞谢,但又想到现今的汪氏子孙,坐拥家财万贯,却一心经营私利,而忘记自己祖宗的人实在太多了,像敷政、庭芳二公这样的人,甲戌年修完龙溪支谱后,今又重刻《正德奎公谱》和士贤公的《纂要》谱,前后二十多年,勤勉不懈,把攸关祖脉根本的谱牒修纂作为最急迫最重要的大事来办,竟然没有一点疲劳的样子,确实是我汪氏宗族中才智超群的人啊!所以乐将他们的事迹写出来,以告诉我们宗族中像他们一样,对祖宗襟怀孝思的人。

乾隆四十年岁次乙未(1775)秋七月下旬,甲午(1774)科经魁颍川八十六世孙婺东古畈汪钢顿首拜撰。

汪氏宗谱纂要序原文

(乾隆增订版《纂要》目录题为“婺大畈支钢新序”)

原著 汪 钢

注释 汪时健

作者简介汪钢,字永坚,号钝斋,乾隆甲午(1774)科经魁,颍川八十六代孙,爽公支,婺源大畈人,参与《增订纂要》等多部宗谱编纂,订正《纂要》其间,曾亲赴歙东龙溪,与当地宗贤稽考先祖祠庙坟地,谒司马、七王(爽公)二墓,并赋诗寄慨。其《谒七王墓》诗曰:“飞布登源一脉长,新安柱姓数吾汪。云仍莫辨当年墓,村老犹知说七王。”(按:七王,爽公也。缘系越国公第七子,身后葬绩溪登原七塔,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追封其为崇和衍烈公,当地百姓仰其德,尊称其墓为“七王坟”)。

无谱者不知宗族,有谱者亦不知宗族,非有谱之不胜于无谱也,势使之然也1。近世若山东景氏,询顾亭林而始辨其祖宗2;四明万氏,得万跛翁而始垂诸孙子3。此无谱之患也。其有谱者,及夫支分派衍,则其起而修之也,势不得不日以益繁。谱既繁,非贤智之子孙,每惮披捡4,则且举而束之高阁,以遗鼠蠧,其患直与无谱等耳!

我汪氏,颍川以前,征于《世本》5;颍川以后,详于家乘。谱之由来久矣。特越国云仍,满于天下6,故续而修之者,代有其人,大抵每变愈众7。迄前明嘉、隆间,湘公修《统宗谱》至一百七十余卷。当时同事士贤公苦其繁也8,以谓足以资考核9,而非所以使人人各识其祖宗,因作《纂要》四卷,俾子孙得以童而习之,悉其委源10。非徒有以知先后,起萌发孝思已也11。即后有假会宗为兔窟、视谱事为腥羶者12,人人皆得辞而辟之13,以严非种之锄14,其为虑至深且远也。

《统谱》之传,士芳公暨段莘元兆公复修于崇祯之庚午15。惟《纂要》一编,未经雕镂,传者盖鲜16。歙东龙溪宗敷政兄,有志人也,毅然以为己任,尽取志谱,详加更定,以传前贤之所未传,厥功甚伟!庭芳兄手摹志图,怂恿镂板17。而其族众亦翕然从之18。其工费悉出本支,不责各派19,以视20未见成功而先求获利者,其贤不肖之相去何如也21。

镂既竣,委余为序22。余谢不敏23,顾独,念今之子孙,拥厚资,营私计,而忘其宗祖者多矣。如二公者,甲戌既修支谱,今复刻奎公谱、士贤公《纂要》24,孜孜矻矻25,以根本为先务26,而曾无倦色27,不诚吾宗之杰人哉!因书其事,以告吾宗之同有孝思者。

时乾隆四十年岁次乙未秋七月下浣28,甲午科经魁29颍川八十六世孙婺东古畈钢顿首拜撰。

注释:

1.势使之然也(是不读谱、不识谱的)趋势造成了这样(有谱等于无谱)的现象。

2.询顾亭林而始辨其祖宗询问顾亭林才知道自己的祖宗(为谁)。顾亭林:即顾炎武(1613—1682),汉族,明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南明败后,因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为人,改名炎武。又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始:才;辨:识、知道。

3.得万跛翁而始垂诸孙子出了个万跛翁才有谱流传给子孙。万跛翁:即万斯大(1633—1683),字充宗,号跛翁,学者称褐夫先生。明末清初浙江鄞县人。万泰第六子,与其弟万斯同师事黄宗羲,为黄氏高足。为人刚毅质直,义形于色。又性和易,好结纳贤豪,奖引后进。绝意进取,不事科举,沉酣于六经,精《春秋》《三礼》。著作有《丁灾草》《甲阳草》各一卷,《万氏家谱》十卷。

4.每惮披捡常常厌烦翻阅查验。惮:惧怕、厌烦。

5.征于《世本》从《世本》查证。征:证明、验证;《世本》:先秦史官修撰的谱学著作、记载从黄帝到春秋时期帝王、诸侯、卿大夫的世系、氏姓和帝王都邑、制作、谥法等,详汪松寿《谱论》注5。

6.特越国云仍子孙后代,满于天下特别是越国公的子孙后代,满布天下。云仍,同云礽,云为九代孙,礽为八代孙,此泛指远孙。

7.大抵每愈众基本上是每修一次谱,人口都有增多。大抵:大致;变:此指续修宗谱。

8.当时同事士贤公苦其繁也当时与汪湘一同修谱的士贤嫌《汪氏统宗谱》太繁冗。士贤:字进可,号三潭,明礼部儒士,婺源大畈人,嘉靖、隆庆间助汪湘纂《汪氏统宗谱》,因嫌其太繁,继主纂《汪氏宗谱纂要》;苦:嫌、厌烦。

9.足以资考核认为(《汪氏统宗谱》)非常适合人们做工具书用于考核。

10.悉其委源知道自己的祖脉始末。悉:知悉、知道;委源:水的下流曰委,上流曰源。此借指宗族世系始末。《礼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11.起孝思已也激起(对祖宗的)孝心。起:萌发、萌生。

12.即后有假会宗为兔窟、视谱事为腥羶者即使以后有借会宗之机、把修谱这事视为腥羶、想冒认我姓宗支入谱的外人。假:借;会宗:为族姓各宗派聚会修谱的传统用语;兔窟:“狡兔三窟”之省。喻藏身之处甚多,此借指非我族类的外姓人欲借我族修谱之机假冒混入我族宗谱;腥羶:牛羊肉的腥香气味。

13.人人皆得个个都会拒绝并远离他们。辞:辞谢、拒绝;辟:通避。

14.以严非种之锄:而严格地清除非我族类。非种:不同宗族;锄:清除。

15.士芳公暨段莘元兆公复修于崇祯之庚午士芳公和元兆公曾于明崇祯庚午(1630)重修统谱。(按:据《增订纂要 历代纂续宗谱名氏》载:士芳公和元兆公于明崇祯庚午(1630)重修之统谱即为“千字文编次之《统宗谱》,业经梓竣,奈值改革,未及刷行,仅得红样数部传世。”)士芳公:婺源大畈人,明天启甲子(1624)科举人;元兆公:字翔之,号登原。明崇祯甲戌科(1634)进士,户部尚书应蛟公之子,婺源段莘人。(按:据《增订纂要 历代纂续宗谱名氏》载:元兆公克成先志,于崇祯三年会集畈族士芳公纂修以千字文位列上中下等二十字编次《统宗谱》,未竣工,今名曰《崇祯谱》)

16.传者盖鲜因而很少流传下来。盖:连词,因而。

17.怂恿镂板鼓动刻板。.怂恿:鼓动。

18.而其族众亦翕然从之得到龙溪一支宗人的一致响应。翕然:一致貌。

19.不责各派不向其他各支摊派。责:索取、摊派。

20.表明、表示。

21.其贤不肖之相去何如也这种良好的德行、高尚的境界,比起那些品行不端、惟利自图的人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啊!贤:德才皆优(的人);不肖:品行不正(的人)。

22.镂既竣,委余为序谱版刻好后,委托我作序。镂:刻;既:后、以后;竣:完工。

23.余谢不敏我本欲以不才辞谢。谢:辞谢、谢绝;不敏:不智。

24.既修支谱,今复刻奎公谱士贤公纂要》:甲戌年修完龙溪支谱后,今又重刻《奎公谱》和士贤公的《增订纂要》谱。奎公谱:由奎公主纂重修的《统宗家乘》,又名《正德奎公谱》;《增订纂要 历代纂续宗谱名氏》载:奎公,字文灿,号炯轩,明成化进士,仕巡抚,婺东浯村人,叡公四世孙;《增订纂要》:士贤公主纂,其谱和编纂者详程景伊《汪氏宗谱纂要序》注46。

25.孜孜矻矻(zī zī kū kū)勤勉不懈。

26.以根本为先务把攸关祖脉根本的谱牒修纂作为最急迫最重要的事务(来办)。根本:祖宗根基。

27.曾无倦色竟然没有一点疲劳的样子:曾:竟、竟然。

28.时乾隆四十年岁次乙未秋七月下浣即公元1775年农历乙未秋七月下旬。

29.甲午科经魁甲午科考的五经魁首。此甲午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明科举有以五经取士之法,每经取的第一名,称经魁。乡试中每科必于五经中各中一名,列为前五名。清沿称前五名为五经魁,或五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