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淮阴侯列传》与了解楚汉历史的人,对于韩信想必是印象深刻,如此一位有勇有谋、有智有貌,曾为西汉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贵族公子,最后却被设计害死,确实令人扼腕叹息。
(资料图)
秦始皇暴崩之后,天下大乱,二世而亡。此后,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拉开了帷幕,在这场争霸中,由于刘邦总揽英才,不少英雄都归于他的麾下,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当属淮阴侯韩信。
韩信,中国历史上最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之一,此人精通兵法,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最重要的一点,韩信是中国历史上所有名人中,拥有成语和典故最多的一位,比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为营、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可以说,对于韩信的用兵之道,历代兵家们都是十分推崇的!
韩信幼年成孤儿,善良妇人慷慨相助
韩信曾经是贵族子弟,可在其少年时代就父母双亡,因此当时的他常常会四处蹭饭吃。
秦朝大乱之前,韩信曾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家里去吃闲饭,如此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就特别的嫌憎韩信。
一天早上,亭长妻子早早把饭煮好,与丈夫在床上吃掉了,等开饭时间到了,韩信却不见自己的饭食,顿时明白了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便离开了亭长家,再也没有来过。
怒归怒,可肚子还是饿得咕咕叫,韩信只得在城下小河边找了一个地方钓鱼。
当时,河边有几位漂洗丝絮的中年妇女(史书中称之为漂母),其中一位漂母看见韩信饿得双眼无神,或许是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心里很是不忍,于是就将自己的饭给韩信吃。
就这样,漂母漂洗了数十天丝絮,也给韩信带了数十天的饭。眼看漂母手里的活快要干完了,韩信便对漂母表示:“老人家,我一定会重重报答您的!”
韩信没有想到,漂母很不高兴,还指斥他:“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意思是说,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你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我可怜你也是因为你有才,还是王公贵族之后,所以才给你饭吃,难道我真是希望你日后给我什么回报吗?
“大丈夫”、“王孙”,都是漂母对韩信的尊敬与尊称。由此可见,漂母对韩信说的这些话,其中也是暗含激励之意的。
听了漂母的话,韩信当时很惭愧,因此在帮助刘邦打败项羽,被封为楚王之后,便马上召见了那位漂母,并赠其黄金一千两以示感谢。
试想,在那种乱世血腥与困顿苦饿的环境下,一个贫穷的妇人出于伟大的母爱,宁可自己并日而食,也要将自己赖以生存的雕胡饭给韩信吃,这样的仁爱确实是很了不起的。尤其,漂母当时对韩信的怒言和数落,实际上就是振聋发聩,对韩信一生的影响至大,激励他自立自强,也从而唤醒了他为乱世开太平的人生追求。
强忍胯下之辱,一代英杰以德报怨
所谓“胯下之辱”,本意是指非常难以忍受的奇耻大辱。
韩信没有发迹的时候,整日在自己的老家淮阴闹市中闲逛。当时,有个年轻的屠户便想侮辱于他:“你虽长得高大,又喜欢佩戴刀剑,其实就是一个胆小鬼!”
见韩信不理会自己,屠户得寸进尺,接着当众侮辱他:“你要是不怕死,就用手中的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此刻,韩信仔细打量了屠户一番,随即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屠户的胯下爬了过去。当时,满街的人哄堂大笑,大家都认为韩信是个胆小怕事之人。
秦汉时期,中国人的性情是非常刚烈的,如韩信所受的这种侮辱,一般人都是无法忍受的。那么,韩信当时是否认为自己受到了奇耻大辱呢?
也许,可能,我觉得未必!
古语有云: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之辱,不能为天下之不能为之事!
细想一下,在当时闹市众人的哄堂大笑之中,能忍受如此的奇耻大辱,足以证明韩信不是一般人!
韩信如若不忍,按照秦法的严酷(此时的秦朝还是太平盛世),哪怕是在闹市中交头接耳,都会被认为是诽谤朝廷,继而被官吏逮捕杀头,更别说当众杀人,那肯定是会被官府杀头的。
历史事实证明,如果韩信一时意气,和屠户争个你死我活,日后又哪有机会与“西楚霸王”项羽一争高下呢!
最令人感到佩服的就是,在韩信封王还乡之后,还曾将当初侮辱自己的屠户找来,面对满堂将士,指着屠户说道:“此壮士也,今日我要封其中尉官职!”
“有恩报恩易,有仇不报难”,韩信以德报怨的胸襟与气度,绝对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因此,苏东坡曾在《淮阴侯庙记》中对韩信有过这样的感慨: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故忍耻胯下!
萧何谏言国士无双,韩信登坛拜将
生逢乱世,家道中落,对于韩信的初露锋芒最适合用一个成语来诠释——国士无双。
秦末大乱之后,韩信配剑从军,他先是投奔了项梁军队,但没能得到重用;项梁死后,韩信又投在了项羽麾下,依然没能得到重用,只不过是个执戟郎中。
俗话说:乱世英雄,择主而事。于是,韩信又改投到了刘邦那里。
然而,在汉军当中,韩信依旧没有得到重用,只是做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官名:连敖)。更倒霉的是,韩信因为犯法(军中犯法是要连坐的,一人犯法连累多人一起被斩)),要被处斩。
当时,在他前面的13个人都被砍了,轮到韩信的时候,他抬头看见了滕公夏侯婴,于是大喊:“汉王不是打算要争天下吗!却又为何要斩壮士呢?”
夏侯婴回头一看,韩信相貌威武,即便是绑在地上跪在那儿,也比别人要高出半个头来,再加上话语不同凡响,便把他救了下来,还将其推荐给了刘邦。
虽说,韩信得到了夏侯婴的推荐,可当时正值刘邦烦恼之际,因此也就没当回事,而是让韩信做了个治粟都尉(管理粮饷的军官)。
不得不说,人才就是人才,但凡是给他一个机会,他肯定就能抓住!
正是因为管理粮饷,韩信才有机会接触到后勤部长萧何,在与韩信的几次交谈后,萧何十分赏识他,于是极力向刘邦推荐韩信。
刘邦当时屡战屡败,正在心烦的时候,所以也没将萧何的话放在心上。此刻,韩信觉得很是寒心,便趁着汉军在南郑打败仗的时候,连夜逃走了。
一听韩信跑了,萧何顾不上向刘邦汇报,星夜兼程、单人独骑去追韩信。因此,民间也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传奇典故。
当时,刘邦并不知道萧何是去追赶韩信,而是以为自己最忠实的部下也逃跑了,立刻如失肝胆。次日,萧何带着韩信回营,刘邦并未责备韩信,而是对着萧何大骂:“你真不是个东西,为什么要逃跑?”
萧何见刘邦非常生气,立马解释:“我哪里是跑,只是去追逃跑的人(韩信)罢了!”此时的刘邦更不相信了,接着骂道:“昨夜,有名有姓的将士跑了好几十个,也不见你去追,反倒去追韩信,谁信啊?”
萧何答道:“诸将易得,韩信国士无双!”直到此时,韩信才真正入了刘邦的法眼,并得拜为大将军。
暗度陈仓露锋芒,背水一战展魄力
登坛拜将之后,刘邦便向韩信问计。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总得拉出来遛遛!此刻,韩信就得将自己所有的才华全部展露出来。
因此,韩信也毫不客气地问刘邦:“如果让大王您与项王(项羽)相比,在勇悍仁强几方面,您认为自己可否比得过项王?”
刘邦默然良久,乖乖承认:“不如也。”
见刘邦如此有自知之明,韩信也推心置腹,先对刘邦表示拜贺,继而为其分析道:“项王看似强大,实则有很多弱点,首先是匹夫之勇,不能任用手下能人强将;其次是妇人之仁,舍不得对人有所封赏。”于是,韩信建议刘邦先定关中,以天下之地大封功臣,而后天下则唾手可夺。
常言道:是金子总会发光!如果仔细了解楚汉之争的历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韩信的预言,在日后都一一实现,楚汉之争的演变完全与韩信当初给刘邦推断的是分毫不差。
而后,韩信也不负众望,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王,破代国,之后灭赵国,又令燕国的臧荼投降,还使得齐国大地尽归汉国。
潍水之战中,韩信又将项羽的大将龙且杀了,直至垓下。最终,韩信率领整个联军全歼楚军。
可以说,韩信的一生无一败绩,也是天下英豪中最牛的一位!
在这些战争中,最能体现韩信连百万兵马天下无敌的一战,当属“垓下之战”。此战的历史意义也决定了中华天下最终归属于大汉朝。
历史上,韩信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的军事才能,其出道的第一战便成就了一个赫赫有名的成语——暗度陈仓。
“暗度陈仓”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成功案例。
当然,此成语还有一个更完整的说法,那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鸿门宴之后,刘邦被项羽封为了汉王,之后就被项羽贬至汉中和巴蜀地区。当时,张良就建议刘邦,为了消除项羽的猜忌,我们出发后便将入蜀的栈道全部烧毁,以此来表示我们再无东向之意,同时还可以防备项羽派人来偷袭。
得到韩信之后,正值天下大乱,刘邦也胆力剧增,并下定决心要和项羽争天下。为了麻痹项羽分封的雍王章邯,韩信先派遣樊哙等一万多人去修复曾烧毁的栈道,由于栈道处于悬崖峭壁,因此进度非常缓慢。
作为一员老将,章邯则料定刘邦是想重回栈道进攻三秦,可这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此章邯也就毫无戒备。不承想,韩信却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本人率领汉军主力从勉县越秦岭,抄小路向陈仓进军,等章邯发现的时候,韩信早已和樊哙等人合军一处,击败了章邯,最终一举平定了三秦地区,从而夺取了关中宝地。
当时的韩信,不过二十来岁,年纪轻轻却有如此老道的谋略,最后还逼得老将章邯自杀,他又怎么能不让人刮目相看呢?
公元前204年,韩信率领数万新招募的汉军军队,越过太行山攻打赵国。在此战中,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的轻敌之心,摆下了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
最终,韩信以“背水一战”这样绝阵绝地的阵法,击败了陈馀,生擒了赵王赵歇,将赵国完全收复。
韩信被控谋反,功高震主惨遭灭族
在韩信庙里,曾经有副对联,总结了韩信的一生: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一知己”,指的就是萧何,而“两妇人”,指的就是当年给他饭吃,救他命的漂母,以及后来要他命的吕后。
短短十个字,就是对韩信一生的概括!
其实,韩信在后期的时候是很谨慎的,就拿垓下之战来说:
韩信在击灭了项羽,刘邦一统天下之后,他就生怕自己会遭人陷害,尤其是被刘邦贬为淮阴侯之后,韩信便经常托病不肯出门。
直到后来,萧何前去请他一同入宫,韩信一方面推脱不掉,另一方面出于对萧何的信任。毕竟,萧何曾提拔过自己,和他一起应该是很安全的。
谁想到,刚一进宫,萧何就不见了。原来,萧何是奉了吕后的命令,将韩信骗入宫内的。最终,韩信在未央宫被吕后秘密处决了。
曾经,萧何月下追韩信,他对韩信确实是有知遇之恩和保荐之恩的。但是,韩信的死却是萧何利用了韩信对他的信任,最终害死了韩信。
由此可见,韩信是个感恩戴德且知恩图报的人,其在政治上也缺乏那种狠毒猜防的性格。换言之,韩信缺乏一种所谓的政治大智慧。
关于韩信的死,大汉朝廷给的罪名是“谋反”,司马迁是这样叙述的:
韩信被贬之后,郁郁不得志,而刘邦的老朋友陈貕则出任钜鹿令。临走前,陈貕来向韩信道别,韩信屏退旁人,对陈貕说道:“钜鹿乃天下重地,你又是皇帝幸臣,如若朝中有人故意陷害,皇帝定会怀疑你,到时必定亲自领兵去攻打你。到时,我在朝中做个内应,天下可图也!”
一直以来,陈貕都深知韩信的能力,因此当即拍板:“一切都听您的!”不久之后,陈豨果然造反,而汉高祖刘邦果然也像韩信说的那样,亲自率兵前去攻打陈豨。
当时,韩信其实是因为生病,所以才没有跟随刘邦一同前去。得知陈豨造反,他就立刻派人与其秘密联系,准备就像之前密谋的那样,将牢房里的犯人全放出来,攻入皇宫抓吕后与太子。
谁料,事情败露,韩信手下一个家臣的弟弟,跑去了吕后那里告密。因此,韩信才被吕后与萧何二人设计杀害。
以上一段,都是汉朝的官方叙事,也就是韩信的“谋反”证据。
那么,当然也有人会质疑,如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难道真的没有称王称帝和谋反的野心吗?
个人认为,韩信确实没有!
真要说起来,摆在韩信面前的机会不是没有,而且还很多。同时,他也确实具有谋反的实力和机会,但绝对不是在他被贬为淮阴侯,甚至是处于软禁状态的时候。
韩信如果真的想要谋反,最佳时机应该是在他杀死项羽手下大将龙且,又灭了齐国,而刘邦正和项羽在荥阳相持,且天下事尚不可知的时候。
毕竟,那时的韩信在军中威望极高,就连项羽都曾派出过说客,希望他能独立出来与楚国联合,三分天下。包括韩信手下的谋士蒯通,当时也曾力劝韩信:“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只不过,当时的韩信却坚持认为,汉王刘邦待自己不错,解衣推食,非常仁德。因此,他坚决拒绝了项羽和谋士蒯通三分天下的建议。
综上所述,韩信在自己有钱有势,有兵有权的时候都没想过谋反,怎么可能会在自己被软禁的时候,才想起来反叛汉帝国呢?
很明显,上述那些所谓韩信的“谋反”证据,都是大汉朝廷对他的栽赃和陷害。
只要仔细品味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关于谋反的那一段,就可以发现:韩信与陈貕谋反,当时并无第三者在场,因此他们到底说了什么,是否密谋造反,也只有他们两人自己知道。
并且,司马迁在写韩信谋反的时候,其实心里是很同情韩信的。但是,当时有汉朝皇帝(汉武帝)当政,他又不能执笔替韩信申冤,因此只得故意在文笔中漏出破绽,让后人自己发现:韩信造反,其实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情!
纵观韩信的一生,他一直都抱着“宁死不负汉”的精神信念,如韩信这样把仁义看的比江山和生命还重的人,最终却因为功高震主,被诬以谋反之罪,惨遭灭族。
想来,韩信的遭遇,至今都令人感到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