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字玄德,起于涿郡,终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普通大众对刘备的认知来源于罗贯中书写后经毛宗岗修订的小说《三国演义》,加之历代杂剧、戏剧和当代三国类题材影视剧的演绎,对于刘备的评价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他是有情有义的真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那么刘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历史人物到文学人物,是如何产生这两种看法,且听我细细道来。


(资料图片)

历史上的刘备最容易被人指认为伪君子的污点,就是他灭刘璋取蜀这件事。因为《史记》明确记载,当初刘备入蜀,本是受刘璋的邀请帮助他对付张鲁的,而刘璋待他也很好,结果他就一边吃人家的饭,一边去惦记着人家的产业,到头来翻脸无情,欺负老实人,反过来夺取了益州,更重要的是他入手之前本来就有取蜀的野心,对外却装成一副跟刘璋兄友弟恭的样子,这不是伪善是什么?甚至就连刘备自己也承认,屈辱是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跟自己一贯仁义的人设不符,这不是假仁假义,又是什么?

不过我觉得还是可以抱着历史之同情替刘备说两句。一是刘备虽然一直高举仁义的大旗,但他毕竟是一个争夺天下的政治家,是一个枭雄,这就决定了他推崇的人是有限度的,是有条件的。他的仁义主要是对百姓对部属,甚至对利益无关的陌生人,但是对于自己的敌人,他就跟曹操一样从不心慈手软。这一点从他早年劝曹操杀吕布,后来杀张裕这两件事就看得出来。

其实相比历史上的刘备,让今天很多人觉得刘备虚伪,主要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影响。如果把文学作品中的刘备跟历史上的刘备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尽管小说一方面遵循民间叙事的逻辑,想塑造一个宽厚仁德,爱民如子,道德上趋于完善的好皇帝,一方面却又无法摆脱历史叙事中政治的本质就是权力斗争的制约,无形中就使得刘备这个政治人物在人格上呈现出了矛盾和不够真实的缺陷,再加上古今价值观存在不小的差异,小说中鼓吹的仁义道德,在现代人看来总是难免有几分装腔作势,虚伪做作。因此在某些人看来,一贯善于邀买人心处处拿皇叔的头衔当名片吸引关注,举着仁义的大旗博取同情的刘备,可不就是一个伪君子吗?

那么如果我们掀掉文学作品蒙在刘备头上的面纱,把他仅仅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来审视,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汉末人刘绍在其著作《人物质》中说,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所以我认为刘备同曹操一样也是一个真正的英雄,而他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在我看来还不是宽厚和仁义,而是他锲而不舍的雄心以及百折不挠的韧劲。

我们都知道那句话,人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可惜的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世无非就是一个缓慢受锤,最后放弃梦想成为咸鱼的过程。但刘备不是,回顾刘备的一生,论出身他比不上袁绍;论家境,他比不上曹操;论名声他比不上陶谦刘表;论祖宗基业,他也比不上刘璋孙权;论兵马战力,他比不上吕布公孙瓒。然而自从少年时望着自家篱笆旁那棵五丈高的桑树说出“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那句豪言开始,数十年来无论经历何种风雨,遭遇何种挫折,刘备的雄心却始终不曾改变。

他二十四岁起兵,二十多年间从河北一直支撑到湖北,七次寄人篱下,八次大败亏输,其中四次搞得连老婆孩子都当了敌人的俘虏,到了四十七岁依然是一事无成,连个稳当点的落脚地都没有,一般人遇到类似的状况,多半不是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从此一蹶不振,就是愤世嫉俗放弃原则,把自己变成自己最讨厌的人。然而刘备明白,他要追求的人生价值绝不止于此。于是接下来的十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充满了坎坷崎岖、颠沛流离,更糟糕的是十年过去头发变得花白,大腿上的赘肉变得更厚,他却依然看不到成功的希望。面对这样的机遇,刘备可曾为当初的选择感到后悔了,并没有。

二十多年来他一次次地败而复起,像个打不死的小强一样,辗转于各大势力之间,更可贵的是这一次次的挫折并没有磨平他的棱角,某种程度上他依然是那个励志“乘此羽葆盖车”的少年。定军山下,曹军矢下如雨他却不肯躲避,他也没有因急于求成而放弃自己的原则。曹操南下刘琮请降,他没有乘人之危,攻取荆州,反倒“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携民渡江日行十里追兵渐进,他也没有抛弃百姓自顾逃命,反说“今人归吾吾,吾何忍弃去”,这样的刘备难道不令人敬佩?

诚然刘备的前半生败多胜少,乍一看似乎他的军事能力实在不甚高明,然而奇怪的是,尽管刘备在入主巴蜀之前的战绩世人皆知,可凡是同时代的有识之士却无不认可他的才能,可见刘备不是没有本领,他暂时的落魄,只是因为时运不济,基础太薄,以及没有处在恰当的用武之地,所以他尽管屡战屡败,却从不曾丧失斗志和信心。正因为他持有这样的信念并为之不懈努力,四十八岁之后他才终于幡然翱翔,不可复制,成就了鼎足三分的伟业,这样的刘备难道不令人赞赏吗?

所以说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现在很多电脑游戏一样,扮演刘备还是曹操开局在难度上其实并不一样,如果曹操的难度是简单,那么刘备即使不是极难,至少也是困难,显然这一开局难度上的差异极大的影响到了两人的创业进程。以至到建安十三年时,曹操已经坐拥九州,刘备却还在寄身刘表之下,屯兵新野小城。

话说回来,刘备本人身上似乎不能体现“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一理念,当其“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之时,你不能说他不够英雄;当其败走猇亭,病亡白帝之时,你也不能说他不够好汉,毕竟人到老年,血气已衰,如果刘备不是为了给关羽复仇,或者他抱有一点安逸守成的心思,那么六十多岁的他完全可以安坐成都,而另派别将东征,即使失败至少也不会有丧身殒命之忧。而刘备没有选择这样做,并不是鲁莽,而是一定有他不得不如此的理由。在其心中这个理由一定比他的生命更重要。这样的刘备难道不令人景仰吗?

老子云:“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恰如老子所推崇的最深厚最悠远之德,生成了万物但不据为己有,养育了万物,但不自恃其功,导引了万物却不做主宰,这大概就是刘玄德一生的追求。我心中的刘备就是这样一个人,不知道你心中的刘备又是什么样子?请在评论中留言告诉我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