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兴起之前的年代里,武侠小说陪伴了我们几代人的成长。
(资料图片)
在众多的武侠小说中,各路英雄手持不同的兵刃,既有常规的十八般兵器,也有奇形怪状的独门兵器,其中宝剑的出场是最多的。
杨过有玄铁重剑,小龙女手持淑女剑、就连段誉催动内力发射的也叫作“六脉神剑”。
但是在这些武侠小说的鼻祖《水浒传》中,却鲜见剑的身影。
除了公孙胜、宋江等少数不上战场的人手持宝剑外,整部书里就很少见到它的身影,这是什么原因呢?
《水浒传》中的刀剑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
那个时代正是冷兵器发展的辉煌时代,也是各路红巾起义军反抗蒙元最为激烈的年代。
他曾担任吴王张士诚参谋,自然对战场上所使用的兵刃不陌生。
后来他看到张士诚量小气窄,难以成就大业,就带着学生选择了回归山野。
之后,施耐庵搜集了民间传统的戏剧、翻阅了相关史料,借鉴了张士诚、朱元璋、陈友谅之间的战争,然后耗时多年才编撰出这部历史巨著。
在他的笔下,108位好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让人读了难以忘返。
尽管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是梁山好汉们手中使唤的家伙什却是真实的。
他根据这些好汉们的出身,为他们量身定做了属于他们的武器。
那些官军出身的好汉们,地位显赫,武器也最好。
他们手拿祖传或者官府打造的长兵器,进行作战,身上同时也携带着弓箭或者短刀。
其中大刀关胜使用的就是祖传的青龙偃月刀,而双鞭呼延灼所使用的也是从北宋初期呼延赞传下的雌雄钢鞭。
小李广花荣手持宝弓,善于百步穿杨,更是使得一条好枪法。
急先锋索超、霹雳火秦明拿的也都是当时威力巨大的长武器——宣花斧和金顶狼牙棒。
出家人打扮的鲁智深、武松则是拿着佛门的禅杖和戒刀当武器。
而更多普通老百姓出身的好汉们使用的则是民间普通铁匠铺就能够打造的朴刀。
朴刀类似普通的大刀,但是刀刃却长很多,刀柄则只有传统大刀的三分之二,便于双手把握。
行路的时候,把包裹往刀柄和刀刃之间的护手上一挂,朴刀就成了普通挑夫手中的挑棒。
战斗的时候,只要把包裹取下,朴刀瞬间就成了杀伤力巨大的武器。
因为古时候,山里多强人和老虎,所以官府并不禁止百姓拥有朴刀。
在梁山集体接受招安的时候,他们拿着手中的武器,奔赴南方剿灭方腊的战场。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梁山好汉们的武器虽然五花八门,却鲜有用剑的人。
要知道在中国的兵器排行榜上,宝剑可居首位,有着百兵之君的美称。
自古以来流传下许多关于宝剑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干将莫邪献身铸剑”了。
在整部《水浒传》当中,能够找出来使用宝剑的人,屈指可数,而且说出来也令人大跌眼镜。
宋江作为正先锋官,坐在中军大帐进行指挥,身穿铠甲,佩戴着神兵利器——昆吾剑,威风凛凛。
但是他文韬武略皆不行,这柄剑只有在他命令全军进攻的时候才拔出过。
这种行为更多的像是一种摆拍。
而道士出身的入云龙公孙胜,在作法的时候,也会拿出自己背着的宝剑,在法坛上比比划划。
宝剑在他们手中完全沦为了道具,是明珠暗投还是另有难言之隐?
接下来我们就先从宝剑的历史说起。
宝剑的历史
当原始人类拿着石头砸向猎物的时候,人类的第一块武器就诞生了。
随着矿石的发现和冶炼技术的诞生,人类逐渐发明了青铜武器。
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为了尽可能地利用来之不易的资源,匠人们给这些武器两边开刃,最后形成了我们在博物馆和电视上见到的青铜剑。
人们不光拿着青铜剑打猎,也拿着它来解决部落之间的冲突。
在一次次的战争中,青铜剑也在不断地升级,先是加长加宽,然后又被更加锋利的铁剑取代。
到了汉代,冶炼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宝剑先后出现了四面汉剑、六面汉剑和八面汉剑。
沉重的汉剑成为了战场上耀眼的明星,在双方的厮杀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然而剑本身的设计也有缺陷,它最大的功效就是刺,其次才是砍和削。
当盾牌和甲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轻薄的剑刃已经不能划开对方的护具,只能靠刺来完成目标。
但是在分秒必争的战场上,一旦刺空了或者没有刺到关键部位,对方的反击可是致命的。
这个时候单面开刃的刀就成为了战场上的主角。
战场上的刀
刀的历史其实也是源远流长,只不过由于剑的光芒掩盖住了它的风采。
当冶炼技术发展到了铁器时代,战场上又要求更加高效的武器的时候,它才取代了剑的地位。
刀单面开刃,背脊很厚,正面适合劈砍,背面适合格挡对方的兵刃。
中原王朝最开始出现的是类似长剑的直刃环首刀,接着又发明了带弧度的弯刀。
这种弯刀不但适合劈砍,还适合切割。
当使用者抡起弯刀往下砍的时候,它能恰到好处地让力发挥最大的效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刀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有斩马刀、朴刀、青龙偃月刀、陌刀、牛尾刀、绣春刀等。
刀和剑的分工
刀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剑的消失。
当霸气十足的刀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时候,剑则退居二线,成为了人们观赏把玩之物。
文人士大夫喜欢佩戴它,因为它曾经是武器的象征,带上它能够彰显自己的雄风。
同时,笔直的剑脊也象征着宁折不弯的君子。
当年周瑜戏蒋干,周瑜喝多了就抽出宝剑来了一段舞蹈。
到了唐朝,著名舞蹈家公孙大娘的拿手好戏就是“剑器舞”。
如果抽出的是寒光闪闪、杀气腾腾的刀来,估计大部分人的酒意都会被吓醒。
结语:
战场上总是优胜劣汰,去粗取精。
那些不合时宜的武器自然也就慢慢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施耐庵老爷子在创作过程中,虽然没有当代武侠小说家那种浪漫的情怀,但是他本着实事求是的方针,着重人物形象的描述,最终创作出了流传后世的宏伟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