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侍中苏武没入匈奴,武帝失光落彩,颜面无存,怎肯善罢甘休。派出使臣索要苏武无果,武帝龙颜大怒,亲自规划了一盘大旗,要把匈奴打得乖乖交出苏武。

武帝夺回苏武,当然不是简单派军队攻往龙城,实际上武帝提前几年就进行了布局,苏武被扣留只是战争的导火索。

公元前99年,武帝完成了战略布局,战争一触即发。


(相关资料图)

三年前(公元前102年),因杅将军公孙敖在朔方郡西北数百公里的卢朐山东侧修筑受降城,郎中令徐自为以受降城为中点,东至五原郡,西至居延泽,建了数百个障、塞、关、亭、燧。由于工程量浩大,而且战线太长,于是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也率军协助,总计骑兵五万,步兵十万,民夫数万。同年,强弩都尉路博德在居延泽上筑居延城,城北建遮虏障,城南修甲渠塞,有一万多骑兵和数千民夫。

自李广利征服大宛之后,兵威大震,西域诸小国闻风恐惧,多遣其子弟随从李广利到来朝贡。以后汉使前往西域,所过之处,皆以礼接待,不敢轻慢。此时匈奴右部重新控制姑师国,更换了国王。姑师国经过汉朝与匈奴连番打击,更名为车师国,配合匈奴截杀汉使。

两年前(公元前101年),汉武帝设使者校尉(西域都护的前称),率领数百骑和数千民夫到轮台、渠犁屯田,以供给往来之汉使。不久更名为屯田校尉,由扜弥国太子赖丹担任此职。日后汉军再出征西域,就可在自己的屯田据点进行休整。

这场大战,表面上是汉武帝索要苏武向匈奴施压,实则布局已久,力求对车师、匈奴右部、本部三管齐下,痛下杀手。

本次汉匈大战的战略,从西往东,大致分为四个战场。

第一战场,李广利精锐三万骑出玉门关,过楼兰,北上攻击车师。这条路线李广利走过一次,一征大宛就曾这样行军。李广利的目的,是围城打援,不仅要在车师耀武扬威,还要越过博格达山,引诱右贤王来战。

在河西走廊练兵的骑都尉李陵,随后率领五千步兵和物资前来增援李广利。这是考虑到右贤王也会增兵,李广利必须有射不完的箭矢。汉廷上下对李陵这支荆楚兵并不抱太高期望,目的主要是输送兵器,增加劳动力。

第二战场,在李陵支援李广利的同时,屯兵居延泽的强弩都尉路博德,率一万两千骑兵,北上游弋涿邪山,牵制右贤王去往博格达山的部分兵力,给李广利减压。

第三战场路,因杅将军公孙敖率三万骑兵出西河(因杅是匈奴地名),游弋东西浚稽山,切断单于本部与右贤王部的联系,也随时可支援强弩都尉路博德。如果单于倾巢出动,公孙敖就能就把单于引到光禄塞即受降城附近,配合徐自为十五万集团军将单于主力歼灭。

第四战场,郎中令徐自为集团军,率五万骑兵,十万步兵,准备迎战且鞮侯单于。其中徐自为率两万骑兵,四万步兵,屯受降城,卫伉率两万骑兵,四万步兵,屯在受降城与居延泽之间,游击将军韩说率一万骑兵、两万步兵,屯受降城与高阙塞之间。

四路大军,汉军总兵力二十二万七千,其中骑兵十二万二千,步兵十万五千,规模超过当年卫青霍去病的漠北之战。

公元前99年五月,贰师将军李广利,领骑兵三万,出征车师,第一战场打响。这场战争导火索是苏武被扣留,由李广利打响第一枪,如果匈奴右部增援车师,李陵也会增援李广利。第二战场的路博德,也可牵制部分匈奴右部援军,确保李广利取得胜利。如果且鞮侯单于增援匈奴右部,则第三战场打响。如果匈奴倾巢出动,公孙敖可以把匈奴主力吸引到第四战场,到时候匈奴再难全身而退。以上前三个战场,除增援物资的李陵是步兵,其余全部是骑兵,机动能力强,可以说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战场,李广利出玉门关,沿着疏勒河到盐泽(罗布泊),然后沿着孔雀河西进,过楼兰、山国、渠犁、尉犁、焉耆,抵达吐鲁番盆地。由于汉武帝提前设屯田校尉,在轮台、渠犁屯田,汉军可以在渠犁取得补给,安全度也大为提高。

李广利军抵达吐鲁番盆地后,李广利分出令介和王开陵侯成娩统率本部两千骑,攻击车师国。成娩本来是河西走廊匈奴一个小王介和王之子,父亲投降汉朝后安置在属国。成娩承袭介和王之位,因率本部兵马,封为开陵侯。

成娩算是中规中矩,确保了李广利大军后方安全,但也没有进一步拿下车师,毕竟他不是赵破奴。

图-交河故城,即车师首都,建在河流切割的高台上

李广利率大军从博格达山西侧绕到北侧,途中乌孙系的部落且弥、卑陆、大月氏系的郁立师,都多少提供了补给,汉军兵力比这三国人口总和还多,如果抵抗,轮台国就是那个“以史为鉴”的悲剧国家。

在博格达山北麓,李广利与右贤王的一支大军交战,斩首万余级,大获全胜。不过箭矢所剩不多,战马损耗也不少,便下令奏凯而回。

右贤王怎甘心遭此败局,竟调集五六万骑兵,倾巢出动,紧紧尾随汉军,随时准备发动群狼战术。

李广利军绕到博格达山东侧,准备向南进入哈密盆地。按计划李陵的五千步兵已经从酒泉郡来到敦煌郡,此刻应该已经从玉门关北上,双方约定在哈密盆地汇合。李陵军虽然缺少战马,但黄牛、骡子却不少,用大车拉了不少弓弩箭矢盾牌等战备物资。这几年汉军在玉门关以北修筑了不少亭障,有骑哨往来,李陵绝不会迷路。李广利指挥若定,盼着右贤王不要放弃追击,好扩大战果。要是李广利知道李陵根本没有来增援,而是回长安向汉武帝请求改变计划,绝不会故意示弱匈奴。

右贤王侦骑四处,探知南边并无汉军接应,便用五六万骑对两万余汉军围之数重。此时若李广利军每人有二十支箭矢,匈奴人不过是飞蛾扑火。实际情况是李广利军箭矢耗尽,人困马乏,粮食和水也没有了。

汉军好不容易进入哈密盆地,并且组织了多次反击,但匈奴人却不硬拼,只和汉军远距离对射,消耗汉军体力。

李广利终于得知李陵并未按计划增援,恐慌和绝望的情绪在汉军中蔓延,大军被匈奴分割成多部,各自为战,军队人数逐渐减少。现在汉军南走没有意义,因为没有个十几天到不了疏勒河补充淡水,途中估计大部分人马都会渴死,或许骆驼能得以幸免。

每当危难之际,总有英雄奉命于危难之间,这次是假司马赵充国,自告奋勇,率死士百余骑,披甲操戈,开始突围之战。赵充国严装贯甲,匹马当先,见胡骑密布,有如蜂屯蚁聚,赵充国大呼陷阵,向矛戟林中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匈奴本只想慢慢消耗汉军,便退走回避,竟被赵充国杀开一条血路。

李广利趁势麾兵,随后杀出,这支汉军用尽最后一股力气,杀出重围,将各路分散的人马重新结阵,虽仍被匈奴包围,但总算不会被分割消灭。

天无绝人之路,李广利军还找到了水源,大军再次回血,燃起斗志。右贤王知道再追下去,己方可能战损更大,只好放弃追赶。

汉军退回疏勒河,到玉门关清点人数,十死六七,不足一万,算上后来匆忙撤回的成娩部人马,约有一万人回来。那些脱离大队的人马,都被匈奴围歼了。

赵充国是陇西上邽人,羽林郎出身,这次全身二十余创,死里逃生。李广利想拉拢赵充国,自己屯兵玉门关休整,却令赵充国回长安养伤,向武帝禀报军情。

武帝在大殿上亲自召见赵充国,令其脱衣,验视伤痕,可见血迹未干。武帝遥想当日血战之苦及其勇敢之状,不禁嗟叹良久,当即授中郎。

李广利此战失利,责任却不完全在他。如果第二战场的路博德能够牵制一两万右贤王的骑兵,李广利何至如此狼狈。如果骑都尉李陵的战备物资能按时送达,加上这五千荆楚步兵生力军,李广利完全可以取得大胜。

路博德是卫霍集团的顶梁柱之一,他们团结在太子刘据周围,只有太子登基才能确保荣华富贵,若其他王子登基,则性命难保。李广利如果没有一个外甥昌邑王刘髆,完全可以加入卫霍集团,但刘髆的存在,让李广利没有选择,只能独撑大局,一步步走下去。

路博德故意放匈奴右部大队人马过去,还可以编个借口说没有发现敌情,北方大漠千里黄沙,骑哨没有发现匈奴人也不意外。但李陵没有按时把物资送到李广利营中,实属抗旨不尊。

当李广利首战斩首万余级,正徐徐退兵时,遭遇右贤王的主力骑兵。李陵本应在此刻出现在李广利军中,实际上他却飞骑驰回长安,向汉武帝献策。

这年李陵31岁,祖父李广在这个年龄已经在平七国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领上谷太守(官职三品);叔父李敢在这个年龄也因漠北之战封两百户的关内侯,随后擢为郎中令(九卿中兵权最大的,官职二品)。

李陵少年成名,善骑射,有李广之风。武帝是将其往李广、李敢这个方向培养的。李陵二十出头便授建章监(军职七品),带领八百骑过居延,深入匈奴二千余里,察视地势,不见胡骑而回。

然而这十来年,汉军无论征南越、朝鲜、西南等地,都是卫霍集团的将军统领大军,征大宛则是另一个外戚李广利领军,李陵始终放不下仇恨,不愿跟随卫霍集团的将军们出征,也看不起李广利,因此到了而立之年还寸功未立。

长安城,李陵入朝,叩头道:“臣部下皆荆楚精锐,力能扼虎,射必命中,情愿率本部人马,出涿邪山,击匈奴右部,如此亦可分右贤王兵力,解贰师将军之围。”

汉武帝明白李陵不想给李广利打下手,如此公然抗旨,若武帝年轻时,直接推出斩首了。当年李广兵败被俘,后抢一匹战马逃回,便拿钱免罪,贬为庶人。

可武帝是真心喜爱李陵,只假装生气道:“少卿(李陵)不愿属贰师将军么?寡人已经没有战马给汝。”

李陵奋然道:“臣无需战骑,愿率所部五千步卒,以少击众,直入龙城单于之庭!”

李陵言外之意,右贤王档次不够,我要打就打单于,你派别人去增援李广利。

武帝见李陵却有李广、李敢之胆量,便调整战略,让因杅将军公孙敖西进增援李广利至涿邪山,李陵则北上与强弩都尉路博德会合,向东封锁东西浚稽山。

李广利攻车师,精锐尽出,本来斩首万余人,却功亏一篑,李陵恐怕要负重要责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