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立波
1912年,31岁的鲁迅在蔡元培的力荐下,出任民国临时教育部部员,对于这样的前途,鲁迅一度非常的满怀踌躇,多年后曾这样回忆道:“说起民元的事来,那时却是光明得多,当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
鲁迅任职书
(资料图)
”为了把自己显得年轻一点,鲁迅还特意把年龄虚报了一岁。对于这次从政的消息,他的故乡的邻居见了他都热烈的对他说:“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时为公务员的鲁迅》因此,鲁迅的这次仕途,让许多不太明就理的邻居以为做了道台,其实鲁迅的品阶相当于教育部的处长。
在教育部,鲁迅身旁开始有了下属,甚至“一进门,巡警就给我一个立正举手的敬礼” ,因此让鲁迅也很是得意的感慨:“可见做官要做得较大,虽然阔别多日,他们也还是认识我。”几个月后,鲁迅被任命为佥事,算是教育部的中层官员,在当天的日记中他写道:“晨见教育部任命名氏,余为佥事。”为了庆贺一下,鲁迅特意把朋友聚到一起,“每人均出资一元”,热烈的进行了一场不太算AA的宴会,吃过饭后,鲁迅显然心情很好,以至于发出了“归时见月色甚美”的记载。
对于这次在交易部的重用,鲁迅是很满意的,甚至也认为自己的职位是不小的。 多年后鲁迅先生曾面对他人嘲弄自己做官很小微不足道时,他自己这样驳斥说:“据我想,佥事这一个官儿倒也并不算怎样区区,只要看我免职之后,就颇有些人钻谋补缺,便是一个老大的证据。”
显然鲁迅先生对这个岗位还是颇为自得的,因此骨子里对于做官不进不排斥,相反是颇为热衷,这种情绪与古代文人做官的心态大体相同,因此鲁迅未能免俗才是正常心态。
鲁迅先生所主管的方面属于典型的“清水衙门” ,比如植物园学术研究或者博物馆、图书馆等等,虽然如此又清又水的业务,但是鲁迅先生却做的非常热心,由于在岗期间,比较敬业,还多次被评为“上士”,显然是比较先进的个人了。当时的徐世昌给他的奖状上的题语是:“教育部佥事周树人守学祢敦,当官无阙,才既胜于吏事,职当列清班,兹策命为上士。”可见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
鲁迅日记
对于这样的荣誉,鲁迅先生也非常重视,多年后离职还在回忆:“树人充教育部佥事,已有十四载,恪恭将事,故任职以来,屡获奖叙。”
然而民国的官场最终让鲁迅先生相当失望,原因与古代大体相当,就是官场上没有过多可以使用的资源,朝里无人难做官。此后仕途进入停滞状态,而他的身边的下属们却大部分升迁,有的反转做了他的上司,这种变化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落差,鲁迅先生也不例外。
也有人分析,鲁迅先生的仕途不得已与他的脾气有关,由于爱恨分明,睚眦必报,在官场中势必得罪许多人,没能很好处理上级和同僚的关系。他的弟弟周作人佐证说道:“鲁迅在教育部当千事时亦与上司争意见,与章士钊就闹得很凶。”
文人相轻的毛病在鲁迅先生这里也有一些体现,但是更多的时候鲁迅先生在工作上是比较遵守原则的,他的三弟周建人对此回顾说:“鲁迅在教育部中任职的时候,他当社会司下面的一个科的科长,是管图书馆事情的。有一回,一个次长叫他把一件公事给他批准,他看了一看公文,不不能批准。这种举动由旧日做官的看来,可以说是不照做官的规矩。”《周建人文人》
此外,对于教育部的施政方针,鲁迅先生往往看不习惯,并且认为大部分同僚都是缺乏才干的。如1912年,一次的临时教育会议决定取消美育教育,在当天的日记中鲁迅愤而写道搜:“开临时教育会议竟删美育,此种豚犬,可怜可怜!”
尽管得不到升迁,甚至几度听闻有被裁员的风险,但是鲁迅在当时还是甘心坐这条冷板凳的,原因是俸禄可观,但是在到了1920年后,由于时局动荡,开始出现欠薪问题,不得已鲁迅先生给自己找了个去外校讲课的兼职。鲁迅在给郁达夫的书信中曾这样描述:“忙倒也不忙,但是同唱戏的一样,每天总得到处去扮一扮。上讲台的时候,就得扮教授,到教育部去,又非得扮官不可。”
从32岁到46岁这段重要人生年龄,鲁迅基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度过的。1925年开始,由于单位总是欠发工资,以至于鲁迅最终加入了讨薪大军,加之这年他与许广平的结合,自然也不便继续做民国的官,于是在厦门大学发出邀约后,他决定去那里做教授,并且月薪400,已经相当不低。
总之,鲁迅的公务员生活除了个性不能与上下级处理好关系外,欠薪不发工资是导致他最终辞职的主要原因,由此告别了体制内,走上了专业的教学和创作谋生的路子。对于鲁迅的事业生涯,我想用他一句话最为贴切,“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才伟大。”显然,鲁迅先生的生活正因为有着普通人的焦虑、彷徨,才让我们更觉得他的作品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磨砺,在品尝了许多人生的苦难后,才逐步找到了属于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