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乱世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越是乱世越是英雄辈出。今天我们要来说的这位就是其中之一——生不逢时的悲剧英雄卢象升。
首先先来介绍下卢象升,他生于1600年,亡于1639年年仅39岁,字建斗,号九台,谥忠烈,乾隆时改谥忠肃。崇祯年间起,因军功脱颖而出后一直在打仗的路上,更是有因为连战连捷功劳深重却因为得罪太监而被罢官这样的奇葩事。而朝中文臣更是因为年轻而阻挡升迁。最后还是因为自己人的袖手旁观仅带5000人和数万清军激励战斗而战死沙场。说正事之前先来吐槽下乾隆,乾隆自己是文字狱高手,还总为前朝平反嘉奖。
(资料图片)
他短暂的一生战功无数,是抗清名将。但他是正统文人,明朝开国也是文武并进的,毕竟有宋朝的先例在。但大明第一战神朱祁钰指挥的土木堡之变后,这一切都变了,自宣宗朝时期明朝文人就一直跟皇帝争夺权利,但皇帝耍赖放出锦衣卫之后,文人一直没有进展。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名将大多战死,最重要的张辅也死在沙场,群龙无首之下武人的地位就直线下降了,像耳熟能详的戚继光也是在张居正面前当孙子一样。这之后就一直是文臣做统帅、太监监军、武将打仗。所以我们的卢象升才能直接统军。而且一不小心成为了名将。他这个文人还是那种冲锋在一线的那种领导。这种队伍一般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领头的不怕死,从众心里下会勇敢不少。
而颇为讽刺的是卢象升的战死是因为内部人的袖手旁观造成的,崇祯11年,清兵入关,威逼京城。面对清兵的入侵,崇祯皇帝听信总监军高起潜和兵部尚书杨嗣昌的谗言,主张与清兵议和,全力对付李自成的农民军。明朝的不和亲、不割地、不称臣、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也只是后世人认为的,不和亲和不割地做到了,但领土都是直接丢了,赔款更是有岁币,所以明也就算是个硬气的朝代,绝对没有文字说的那么好。
而当时的山西总督卢象升是极力主张与清兵作战,却受到了崇祯皇帝及主和派的阻挠,并一次次地削减他的兵力。这里我通过对崇祯的了解,你就能发现崇祯真不是软弱之人,是敢战的,最大的可能就是没钱打仗了。当年清军南下,分三路出兵下江南, 卢象升进军到贾庄。当时高起潜带领山海关宁远的部队驻扎在鸡泽,距离贾庄不到50里。卢象升派人前往求援,高起潜没有答应。卢象升的军队开到蒿水桥时遇上了清军,卢象升军跟清军随即展开了激战。第二日清晨,清军几万骑兵里里外外把他们围了三圈,卢象升指挥士兵激战,呼喊声喊杀声震动天地。从早晨到晚上,弹尽粮绝,在亲手击杀了几十人,身上中了四箭,挨了三刀,最终战死。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清兵南下,卢象升的弟弟卢象同起兵抗清,战败后投水而死,卢家更是抗清殉难的有百余人,可谓满门忠烈。
据明史记载,卢象升战死后,三郡之民闻之哭失声,可见老百姓对他去世的惋惜。当然我感觉也是有一定修饰了,真实应该就是人民都盼望一个能结束战乱的人,而卢象升就是人们认为几率最大的人,所以人们才对他的战死有反应。要不那时的老百姓基本都是文盲,哪可能像现在人民一样关心国家大事。
同时,作为总督天下兵马的卢象升去世,也是明朝的重大损失,因为忠心能打的就这么几个,剩下的都是虚张声势的左良玉之流了。可能还有个私心严重的李定国也是能打的。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屡剿不绝,与明军失去卢象升等名将的指挥不无关系。
其实卢象升当文官时期也是一个很棒的领导,但我认为这人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明末的武功上,所以基本没怎么介绍他的文治,他真的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式的人物,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自己去查查卢象升除恶霸的事。
明朝的灭亡最主要在于财政的困难,宗室的大笔开销。但加速明朝的灭亡确是崇祯的猜疑和乱杀。孙传庭,卢象升,曹文诏,孙承宗,熊延弼……看看崇祯皇帝害死和间接害死的人就知道大明真的是气数已尽。
卢象升是个生不逢时的悲剧任务,如果生在盛世他一定会是一个文能提笔治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传奇人物。
各位读者大大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