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业角度来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如果每个将军都有自己的想法,从而不听从司令员的指挥,那战场岂不是要大乱了?

最高指挥官,对全局的把握,往往不是普通将领能够理解的。这就是战略高度和战术高度上的区别。如果将军为了在部分战役中取胜,忽视了司令员对全局的指挥,结果导致战略上的失败,你说这位将领在战后会得到什么?当然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资料图】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亮剑》中,李云龙的个人魅力,那是没话说。可这位老兄一直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打仗,基本不考虑整个战场的局势,这其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这也是为啥,他一直都是个团长的原因。再往上升,这哥们能破坏大局!还是在地方部队上好好历练历练,打几个胜仗比较合适。

除此以外,将领不听话,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一旦这位将军手握重权,极有可能影响到最高统治者的地位。你觉得领导是希望你打胜仗呢?还是希望你听话呢?看看历史上的几个例子,我们就能明白将军不听话,同时打了胜仗的后果了。

一、不听话的蓝玉,即使大破北元,依旧不得善终。

蓝玉很早就跟着朱元璋后面混了,不过他真正发光发热的时期,还是在明朝建立以后。由于老将们死的死,伤的伤,蓝玉这样的青年将领,瞬间就成了香饽饽。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带领15万大军北上,攻打北元的残余势力。在捕鱼儿海地区,一举击败北元大军,几乎俘虏了北元所有的核心高层。

这一仗可把蓝玉牛坏了,朱元璋也很高兴,打算加封蓝玉为梁国公。可这个时候蓝玉有点儿居功自傲了,连朱元璋的命令也不放在眼里。

当时蓝玉不仅非法霸占了北元王妃,逼得人家选择了自尽。而且还居功自傲,强行攻打喜峰口。这是什么情况?喜峰口可是大明朝的关卡,只是因为守将来迟了一步,居功自傲的蓝玉,就带兵把这个关卡给拔了。

好大的威风啊!朱元璋得知此事以后,气不打一处来。原本打算封蓝玉为梁国公,后来索性改成了凉国公,意思很明白,老朱的心里,拔凉拔凉的。

此外,蓝玉越发骄纵,他甚至在朱元璋跟前坦言,军中将校的升迁,全都他蓝玉一个人说了算。难道他不能担任太师吗?

朱元璋气得牙痒,你说这么个货色,就算打了不少胜仗,可又有什么存在下去的必要呢?要是再让蓝玉这么搞下去,那老朱的位置可能都要易主了。

因此,朱元璋对蓝玉痛下杀手,不仅将蓝玉三族诛灭,连同他的部下和同僚,一共1.5万人都被朱元璋给宰了。

二、不听话的周亚夫,也是悲剧收场。

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治军严明。有一回汉文帝跑到他的军营里巡视,所有士兵压根就不听汉文帝的命令,只听从周亚夫的军令。

最关键的是,就连汉文帝本人,到了周亚夫的军营,也得按照军营中定下的规矩办事。汉文帝倒是很大度,不禁感叹:这才是真将军啊!

汉景帝上位以后,爆发了著名的七国之乱。按照老爹汉文帝生前的嘱托,周亚夫是可以重用的猛将,因此汉景帝便让周亚夫带队到前线平叛。

当时叛军正在围攻梁国,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亲弟弟,他多次派人请求周亚夫发兵支援。可周亚夫对此,丝毫没有动摇。

在周亚夫看来,一个梁王的存亡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击败叛军。梁王无奈,只好写信给汉景帝,向哥哥求援。

汉景帝一看,哎呀,弟弟快撑不住了啊,连忙下旨让周亚夫出兵支援。可周亚夫却回答汉景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汉景帝都蒙圈了,这还是大汉朝的将军吗?其实周亚夫压根就没闲着,他趁着这个空隙,早就派人去切断了叛军的粮道了!

缺少粮饷的叛军,只能选择撤军。周亚夫这才派大军出击,最终成功平定了这场七国之乱。可以说,周亚夫虽然不听话,但打仗的确很牛。

可周亚夫的下场又是如何呢?其实并不好。由于周亚夫的性格过分刚硬耿直,导致他压根不懂得如何跟领导相处。

比如说,汉景帝打算给大舅哥王信封个侯,这也是窦太后的意思。可周亚夫却表示:大汉朝,没有功劳,是不能封侯的!一句话把汉景帝说得哑口无言。

匈奴的5位将军主动来降,汉景帝很高兴,也想把他们封为侯爵,好鼓励更多匈奴将军前来投降。可周亚夫又表示反对,他认为这些人都是叛国者,不配封侯。

这次汉景帝没有让着他,强行将他们封为侯爵。周亚夫很生气,直接选择以辞职威胁汉景帝,没想到汉景帝居然批准了!

领导的心思你别猜,你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

周亚夫下岗以后,汉景帝还曾经请他吃了一顿饭,其实就是想要缓和一下大家的关系。可周亚夫一点儿请罪的意思都没有,汉景帝刚说了一个“起”字,跪着的周亚夫立马就站起来走到了一边。搞得汉景帝好尴尬,自此汉景帝不愿再重用周亚夫。

周亚夫年纪大了以后,儿子买了500副甲胄,准备以后办丧事用。没想到被人给举报了,有人认为周亚夫打算谋反。周亚夫不堪受辱,绝食而亡。

三、宋朝的赵延进,或许是个例外。

宋朝建立以后,北方的契丹人,依旧非常猖獗。为此宋太祖也是伤透了脑筋。宋太宗继位以后,打算发动北伐,靠武力解决问题。结果宋太宗的大军被契丹军队杀得大败,宋太宗赶着驴车一路狂奔逃窜,因此留下了“高粱河车神”的外号。

辽军觉得宋军不堪一击,因此便派遣大军南下,打算进一步掠夺宋朝的地盘。宋太宗连忙派遣赵延进带着8万大军前去抵抗。

宋太宗是个喜欢研究阵法的皇帝,而且常常将阵法运用到战场上,只可惜成效不大。这回宋太宗又技痒了,给赵延进的大军送来了阵图。

按照宋太宗的阵图,大军需要被分成8阵,每一阵间隔百步之遥。这可把宋军给吓坏了,有种前后没有照应的感觉,所以说宋军的斗志立马下降了。

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宋军压根就不可能打赢这一仗,因为宋太宗给的阵法实在是太死板了。因此赵延进便向主帅崔瀚建议:与其分兵布阵,倒不如合兵一处。反正目的是为了打赢这场战争,而不是为了秀阵法。

崔瀚有些拿不定主意:话是这么说,可如果打败了咋整?

崔瀚的顾虑是现代很多职场人士的顾虑,按照领导的意思来办,即使事情办不好,自己也没有责任。可擅自更改领导的意思,万一办砸了,那领导非要把你给骂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按照领导的意思来好了。

这个时候赵延进就很伟大了,他挺身而出表示:出了事,我担着。

按照赵延进的办法,合兵一处以后,宋军有了安全感,立马士气大振,在这一战中大破辽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事后,宋太宗不仅没有责罚赵延进,反而将其加官进爵。不过,我觉得这是个例,一个不听话的员工,是很难得到领导器重的,即使你很有才,也得按照团队协作的方式来办事。

赵延进之所以得到提拔,除了因为打了胜仗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和宋太宗是连襟关系!他的妻子,是宋太宗的皇后的亲妹妹,这还有啥可说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