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叛逆的皇帝是嘉靖皇帝,他掀起大礼议运动,坚持要将自己的父亲兴献王变成皇帝;明朝最叛逆的大臣是王阳明,敢于扔掉程朱理学,继承心学,自成一派。那么,这对君臣为什么在历史上没有擦出耀眼的火花呢?这里边既有人为地阻挠,也有历史的遗憾,同时也有哲学问题。下面咱们来仔细说一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人为的阻挠
如果说明朝大臣圈子里最特立独行的人,只能说是王阳明。如果说别的人是从为人处世上特立独行的话,那王阳明则是从根儿上就特立独行。一切的起因,其实就是一哲学流派的问题。明朝是一个学风很不开放的朝代,几乎所有的明朝大臣,都是学的程朱理学。但偏偏就有一个王阳明,居然公开支持陆九渊的心学,而且还有发展,最重要的是他还广收门徒!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王阳明不要说入朝为官,就是在地方上当官,甚至平叛,都是阻力重重。
明朝的朝廷中,除了皇帝之外说话分量最重的,便是朝中的首辅大臣。但是,嘉靖初年,首辅大臣居然是最看不惯王阳明学说的杨廷和;杨廷和之后的三界内阁首辅,合起来执政了半年多,不算数。接下来说话算数的,就是杨一清。杨廷和、杨一清二人和王阳明的恩怨由来已久,其所因为的,其实就是一个哲学流派的问题。杨廷和不止一次地批评王阳明的学说是邪说,杨一清虽然欣赏王阳明的才干,但是对他的学说始终不以为然。有这两个人在,王阳明想要入朝为官,可谓难上加难。
历史的遗憾
王阳明的寿命并不长,仅仅活了五十七岁。他和嘉靖皇帝的交集,也仅仅只有七年。这七年中的前三年,又正好是嘉靖皇帝进行大礼议的时段,根本没有机会去理会王阳明。而正好这三年,王阳明又在家为父亲守丧,没办法出来做官。两个人的一次可能相识的时段,就这样给错过去了。
从嘉靖四年开始,朝廷虽然没有什么太大的事了,但是嘉靖皇帝仍然对大礼议事件进行收尾。而且,他也在推动收回皇庄、改革财政等事情。而王阳明则被官场刻意“忘记”,每天忙着讲学,存在感非常低。直到广西田州岑猛起义了,朝廷才又想起他来,让他出兵平叛。等到他平叛之后,身体也已经不行了,所以乞求告老还乡。在朝廷的恶意拖延下,王阳明累死在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的一条小船中。可以说在两个人有可能存在交集的这七年中,一直都没能见面,当然也就不存在皇帝重用王阳明的可能性。
哲学问题
如果说杨廷和和王阳明水火不容的话,杨一清不像朝廷推荐王阳明,让很多人不能理解。至少从表面上看,两人在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时曾有过合作,当时给人的感觉还是比较融洽的。那么为何杨一清不推荐王阳明入朝为官呢?除了存储的学派之争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杨一清不敢这样做。这是由王阳明的哲学观点所决定的。
王阳明的心学,有一个很和谐的学说,就是“致良知”。也就是说,人要跟随自己的本心去做事。如何理解这个“本心”,就直接决定这个人日后的为人做事,对别人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比如说近代史上的日本,他们的“本心”就是片面的强调本民族的发展。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以这个为出发点来推进的,最后的结果就是给世界造成了灾难。也就是说,这个“良知”是否是一个正向的“良知”,直接决定学说执行者未来的发展。
而偏偏嘉靖皇帝,就是一个”良知“不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人。他的大礼议事件,如果放在”良知“的范畴中,那么他恰恰就是正确的!人人都要孝顺自己的父亲,这道理放到哪里都是正确的!而如果王阳明入朝,以他的才干,必然得到重用,也很有可能成为嘉靖皇帝那些古怪念头的支持者。如果真是那样,大明天下很可能就乱了。所以不管是杨一清还是其他人,都不可能允许王阳明入朝为官。
其实,个人还是很期待头脑灵活的嘉靖皇帝和心学宗师王阳明,可以在历史上携手擦出一段火花。也有可能有了心学的疏导,嘉靖皇帝能变成一个正经一些的皇帝,而不是一个弄权的道士。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后人也只能遗憾的看着二人失之交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