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二虎

一、崛起的契丹

契丹人建立的大辽王朝,对于中国历史具有重大的影响,可以说继承了许多大唐王朝的遗风,称雄北方二百余年,令北宋都签订了澶渊之盟,年年进贡,然而,辽宋“澶渊之盟”之前,还有过一次雄州议和。


(资料图)

契丹人从隋唐以来开始在东北崛起,给强大的唐王朝造成不小的边境压力,契丹八部联盟长李尽忠反唐,也是一件历史大事件,虽然被武则天女皇镇压,原有的契丹人大贺氏联盟解体,新的遥辇氏联盟诞生,并逐渐强盛起来。

“安史之乱”爆发,大唐走向没落,已经无法掌控契丹人,于是,契丹人拥有整个辽东地区,又相继征服了相邻的库莫奚与室韦等部族。

到了契丹遥辇痕德堇可汗时期,出自迭刺部的耶律阿保机成了统帅契丹兵马的夷离堇,后又加于越,完全架空了遥辇氏可汗痕德堇,他充分利用中原群雄逐鹿,藩镇争锋的局面,染指中原的争斗,开始了兵入幽燕一带,占有了平州,成了经略幽燕的桥头堡。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正式称帝,在征渤海回师途中去世,其二子耶律德光在应天太后述律平的操纵下登上皇位。

( 耶律阿保机 )

此时中原已经进入五代乱世,后唐末帝李从珂以武力夺权上位,开始猜疑拥有兵权的河东(太原)节度使石敬瑭(后唐李氏与石敬瑭都是沙陀人),想把石敬瑭调离河东,然后收拾他。石敬瑭不肯就范,李从珂就派手下大将张敬达率军讨伐。石敬瑭在手下桑维翰的建议下,向契丹人耶律德光求援,并约以燕云十六州献给辽太宗为礼物。

辽太宗耶律德光看到如此大礼,亲率五万铁骑,来太原助力,击败张敬达率领的后唐人马,随后后唐立马土崩瓦解,耶律德光把石敬瑭扶上皇位,是为后晋。石敬瑭也如约把幽、蓟、瀛、莫、涿、檀、顺、云等十六州割让给辽太宗耶律德光。

石敬瑭死了,其侄石重贵上位,与契丹交恶,后晋被契丹所灭,辽太宗耶律德光兵入汴京开封,随后退出,在返回途中去世……

转眼之间,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篡夺了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史称北宋。此时在北宋与辽国之间还有一个依靠契丹人的北汉。

二、耶律琮首倡和议

宋太祖赵匡胤任命大将李汉超守关南、马仁瑀镇瀛州,韩令坤戍常山,何继筠守棣州等,抵御契丹入侵,又令猛将郭进控西山等地,针对北汉,然后宋太祖赵匡胤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攻打后唐等割据势力。

此时的大辽王朝也已经是辽景宗耶律贤执政的时代。

宋太祖开宝七年、辽景宗保宁六年(公元974年)辽宋开启了第一次议和。具体是由哪一方首先发起议和,史料记载有很多出入,但无论是哪一方先倡导议和,都是一件好事。双方的议和都是由双方的边将进行的。

辽朝方面是涿州刺史耶律琮(也写作耶律合住、耶律昌术,都是同一个人),宋方是权知雄州孙全兴。

那么,耶律琮有什么来历?耶律琮的祖父就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三弟耶律迭剌,其父是耶律迭剌的其中的一个儿子耶律允。

耶律迭剌当年与二兄耶律剌葛哥几个三次夺权失败,后来想逃入后唐未果,失去了所有的权力,但耶律阿保机还是十分仁慈,也赐给耶律迭剌一块地方,也就是今日赤峰市喀喇沁旗西桥乡一带,耶律迭剌在忧虑中去世。由之,这耶律允受到乃父的影响,一直没有做官,成了一个闲居的皇亲国戚,并且早逝。

耶律琮生而聪明好学,下决心出仕报国,便发奋读书,夜以继日。

辽太宝耶律德光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他家封地,看到这个堂侄是可塑之才,刚刚十五岁的耶律琮被任命为先军监师,虽然我们无法知道这官职有多大,起码这是一个好的预兆,如果按照正常的思维,应该开启了仕途之路,然而,不知道什么原因,耶律琮很快又被免职了。随后辽世宗、辽穆宗时期,都不曾启用他,一直闲居着。

辽穆宗被杀,皇位从耶律德光一系又回到耶律倍一系中,辽景宗耶律贤一上台,第二年就召耶律琮来朝,被

授予他崇禄大夫,检校太保,左羽林军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因征伐屡见战功,“加左龙虎卫上将军”,出任涿州刺史、西南兵马都监、招安、巡检使 。

耶律琮是一个有政治头脑,又具备发展眼光的人,他深知,契丹帝囯与中原王朝化干戈为玉帛利大于弊,两国之间互通有无,引进中原王朝先进的文化与科学技术,才会更好地富国强兵,繁荣壮大,辽景宗耶律贤刚刚即位,更需要边境的安宁,来稳定内部的统治,也深知辽景宗有南北通好之意,就以地方官员的身份与北宋边境驻防官员开始接触。

几次派人与雄州刺史孙全兴联系,陈述休兵止戈,相安互贸的意思,为了表达诚意,写书信给雄州守将孙全兴表达和议之诚意,并相约在雄州城外与孙全兴会面,在书信中说:“臣无交于境外,言则非宜;事有利于国家,专之亦可”,他不是代表辽国来讲和的,仅是以地方官员的身份,本来不适应从事外交和议之事,但他觉得两国讲和对于双方都有利益,所以决定承担这一重任。

“琮以甚微,敢干斯义,远希通悟,洞垂鉴详”,还说“切思南北两地,古今所同,曷常不世载欢盟,时通贽币?”表达了南北一家,强调“往者晋氏后主政出多门,惑彼强臣,忘我大义。干戈以之日用,生灵于是罹灾。”

辽与宋没有宿仇,“今兹两朝本无纤隙,若或交驰一介之使,显布二君之心,用息疲民,重修旧好,长为与国,不亦休哉!”

按照约定的日期,耶律琮便带几个随从,来到雄州城外北方,约时为涿州守将的孙全兴一见。

孙全兴一面令士卒城上警戒,以防有诈,自己也点了几个亲兵出城,二人在马上交谈。

耶律琮对孙全兴力陈两国和与战的利弊,言及后周侵边本末,“辞气慷慨”,孙全兴也表示,两国修好是有利于国家之事,一定把和谈之议上达宋太祖。

三、孙全兴有何背景?

那么,耶律琮为什么会选择孙全兴?

当时北宋边境关南有关南兵马都监李汉超,瀛州守将马仁瑀,都是防御使级别,而孙全兴仅是权知雄州刺史,无论职务还是威望都在孙全兴之上。虽然我们无法从史料中找到确切的原因,但透过现象分析,在河北地区,自五代开始,孙氏家族有一定的实力,颇具号召力。

莫州清苑人孙方谏、孙行友、孙方进三兄弟,在五代时期就是割据一方的风云人物,左右着时局变化。

唐末,河北狼山有一个道法高深的尼姑孙深意,信徒众多,其族侄孙方谏三兄弟就是依托狼山聚众自保,逐渐势力扩大到易州、定州等地,成了一方豪杰。

这易州、定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契丹人要想南下牧马,进取幽燕,就必须经过这里,所以,以孙方谏为首的孙氏家族的政治导向至关重要。

一开始孙方谏也是心系后晋王朝,却屡受猜疑,不由得令孙方谏心凉了,转而投靠了契丹人。耶律德光入主中原灭后晋,就得到孙方谏兄弟的大力支持,被辽太宗任命为义武军节度使(治定州)。辽太宗北返之时,命义武军节度副使耶律忠为节度使,调孙方谏为大同节度使。

孙方谏怕契丹人加害于他,愤愤不平,便率手下三千人退保狼山故寨,击败前来围剿的辽兵。

后汉刘知远顺手牵羊当上皇帝,又任孙方谏为义武节度使……

据史料记载孙方谏有一个儿子叫孙全晖,保塞军使;孙行友有一个儿子孙全照,从殿直开始,到1004年,契丹人大举入寇,宋真宗御驾亲征,命为驾前西面刑洺路马步钤辖兼天雄军驻泊钤辖。所以,这孙全兴似应与孙方谏兄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是他们中的子侄辈,与孙全晖、孙全照当为堂兄弟,并且这孙氏家族与契丹人有着渊源关系。

所以,耶律琮没有选择职位更高,但没有交往的马仁瑀与李汉超。而是充分利用孙氏家族的关系,来尝试这次辽宋两国的和议。

孙全兴立刻把这件事上报朝廷,并附上耶律琮的书信。此时的北宋正大举进攻南唐,对于宋太祖赵匡胤而言,孙全兴呈报的书信,是一份大礼。为防止两面受敌,宋太祖下旨令孙全兴与辽将耶律琮沟通和议之事,达成相关事项。

双方开始了通好,互派使节,沿边任人互市,双边互通有无。

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十一月,北宋在镇、易、雄、霸等州置榷场,加强了对互市的规范管理。

辽派出使者克妙骨慎思来朝,宋太祖亲自接见并赐宴,还感慨地对宰相大臣说:“自五代强盛,盖由中原衰弱,遂至晋帝蒙尘,亦否之极也,今暗慕而至,乃时运使然,非凉德能致。”

就雄州南北议和,《辽史》中对耶律琮给予高度赞美:“自是,边境数年无事,识者以为合住(耶律琮)一言,贤于数十万兵。”

辽宋之间第一次和议维持了将近五年,由于北宋统一了南方,宋太宗赵光义开始用兵北汉,两国战火重启。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