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资料图)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89岁的乾隆病逝于养心殿,10天后,憋疯了的嘉庆立马把和美人下狱后,于是就到了喜闻乐见的抄家环节。具体抄了多少?史学家算法不一样,少的说有1000万两白银,多的说有8亿两之巨,主流观点认为在2000-3000万两之间,这已经很吓人了,大清一年的税收才7000万两,妥妥的巨贪。
其实,要论搞钱的本事,和珅比起他主子乾隆来,就是弟弟。乾隆在位60年,六下江南,四次东巡,还抽空打了10次大仗,成全了自己的“十全武功”。
老爷子又是个体面人,干什么都讲究个排场,千叟宴都是小意思,给他妈庆生,大小戏台子都能在京城摆到十几里长。
毫不夸张地说,乾隆在花钱的路上,一刻不停。
和美人就专门替皇上搞钱,说白了就是个白手套,这些家产很多都是蹭的。
根据台湾学者赖慧敏统计,从乾隆10年到60年,老爷子一共给自己挣了6880万两的私房钱,
注意是私房钱,不是国库的收入!
不过基本都花了。
那乾隆的钱是哪来的呢?方法太多了,其中有一个大头,就是卖人参,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清朝皇帝们和人参的那点事。
二:爱新觉罗发家史
对于爱新觉罗家来说,卖参是祖传的手艺。
从明朝开始,女真人就在东北深山老林里到处挖人参,然后拿到边境上出售,人参就是女真和明朝互市贸易中最大宗之一,一次交易就是几千斤,那时候都是纯野生的。万历年间的交易额一次都在三四万两白银之多。
北京同仁堂药店 人参
努尔哈赤自己就是靠贩参起家的。为了解决鲜参储存的问题,他专门发明了一种“煮熟晒干”的加工方法,货硬,于是销量蹭就上去了,顺带还打开了朝鲜市场。
人参便成了他爱新觉罗家主要的资金来源,这才有经济实力统一女真各部,就连建设都城“赫图阿拉城”的钱,都是女真人通过贩卖人参、貂皮、珍珠等稀罕物,从大明和朝鲜赚来的。
所以对于后金来说,人参就是战斗力!
于是努尔哈赤下令,把山必须给我看住了,有外族盗参者,格杀勿论。于是大王派人到处巡山,《清史稿》记载,后金建立后,不久就抓了50个从明朝和朝鲜跑过去偷参的倒霉蛋,全砍了。
努儿哈赤一开始把几大参山分给了八大家族,让他们各管一摊。但入关之后,从顺治开始,宁古塔、绥哈河等参山就不允许别人采了。
到了康熙四十八年,东北的人参就被皇帝一家给垄断了,所有人参都要送到宫里,全国的人参就成了皇帝的私产。
三:艰难创业
清朝把人参分为6等,特等、头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
这6等都是囫囵个的,四等以上的就非常少了,每年进贡的不到10%,只占零头,专给皇上和皇室成员吃的,五等参占大头。另外还有碎的,比如渣末、泡丁和芦须,皇帝也不嫌弃,全都要,都存在内务府。
这个内务府就是专门管理皇家事务的机构,除了管皇帝衣食住行、骑马打猎,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替皇帝管钱、为皇帝生财。
从康熙开始,内务府人参库存都在1000斤以上,好的年头能到2000多斤,但吃这玩意吃多了上大火,吊命用的,皇上也不敢多吃,皇室每年消耗不过一二百斤,宫里每年还从东北大批进货,再加上人参这个东西又不是元宝,不经放,时间一长就开始长虫发霉。
于是内务府的人就给康熙上折子,说皇上,库存压力太大了,必须搞需求侧改革,留点好的您自己用,剩下的赶紧卖了吧,换点钱多好。
康熙认为靠谱,于是拿出宫里的人参去市场出售,主要是五等参和那些须子。一开始只能在北京卖,后来康熙又琢磨,江南那边有钱人多啊,估计能卖个好价。
于是下旨,把大批人参发到江南,交给自己的小兄弟,江宁织造曹寅那边卖,曹寅就是曹雪芹的爷爷,康熙死党中的死党。
曹寅死后,他的继子曹頫,还有曹寅的妹夫,苏州织造李煦和杭州织造孙文成这三人,也就是江南的三个织造,成了卖参的主力军,赚了钱之后,再上交给皇帝的小金库。
没想到正是卖参这件差事,成为压垮曹家的一个原因之一。
康熙本来想得挺美,万万没想到,这三个织造在捣腾人参上面,是外行,参价一年比一年低。康熙五十四年,一斤头等参在北京能卖到82两,康熙五十七年,曹頫等三个织造卖的头等参,只能卖到61两,康熙六十一年就到60两了,一年比一年低,这让康熙非常不满,纳闷为什么江南有钱人多,人参反而卖不过北京。
到了雍正上位后,那就不是不满了,而是产生了对江南三个织造的不信任,也正是在雍正朝,曹家被抄,从此一败涂地。
而因为康熙雍正两朝,业务不熟练,朝廷每年也就得个几万两银子。
四:事业腾飞
到了乾隆这,内务府的人参库存又压货了,于是乾隆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终于把人参炒起来了,让人参成为自己小金库的主要收入来源。
乾隆的第一招,就是不断扩大销售渠道。
康熙雍正两朝,朝廷在北京崇文门设立的税关,人参主要在那卖,为啥呢?
因为从南方经大运河,运到京城的所有货物,都是从通州码头上岸的,然后从崇文门进入京城,崇文门就成了各类货物的集散地,因此朝廷专门在那设了个税关收钱,因为商家多,有客流量,所以在那售卖人参。
但到了乾隆三年,乾隆准备发展更多的下线,于是盯上了京城的大小商家,想让他们帮着自己出货。内务府稍微一放风,很多商家就上钩了,立马跑过来领任务,有的要100斤,有的要几十斤,要的人一多,价格就上来了,5等参的价格都要到了90两,比他爷爷那时候头等参卖得都高,碎须子都能卖到16两。
于是内务府下令,以后就是这个价了。
到了乾隆十一年,内务府觉得卖便宜了,就跟商家说,今年这人参的成色不错,比往年好,我们要涨价了,一开始就加了10两,后来一看形势一片大好,两年后五等参的价格,直接就从90两飙到了260两。
乾隆还嫌卖得不够快,于是动用了第二招——杀熟。
乾隆跟内务府的人说,小的们,去跟京城的旗人说,让他们来进咱们的参,现在参价这么好,让他们帮着卖,多少也挣点,都是自己人嘛。
没想到旗人手头都不宽裕,有钱也去听戏玩鸟去了,根本没这本钱。
于是乾隆盯上了在京的大小官员。乾隆十一年皇帝下旨,让王公大臣们也来买参,王爵可以买10斤,大员可买3斤,6品官可以买一斤。
这招是乾隆首创的,但对大臣们来说,这招够损,因为万岁开了口,别人买了,你不买,瞅着好像是对乾隆不太上心,有点强迫的意思。
那个时候有个“议罪银”制度,就是官员犯了事,可以交银子赎罪,有的官员想讨好乾隆,就专门犯点小错,比如上的折子不干净啊,笔迹比较潦草啊,然后上交个几千几万两银子谢罪。
在这种风气下,很多大臣是咬着牙买参,那时一品官的俸禄才不到200两银子,以至于成了大小官员身上的一个沉重的担。这还不算完,大臣买一斤参,要必须强制购买一斤须子渣末,这样一来,下脚料也处理出去了,搭配得多好。
后来京官们实在是买不动了,于是乾隆又盯上了南方,这次就不止是三个织造了,还加上两淮的盐商和粤海关。
清朝时期,朝廷垄断了盐铁业,其中这个盐业利润尤其丰厚,而且进项不到户部,归内务府管,直接到了皇帝的小金库,大小盐商都是皇商,着实成就了一大批富豪,晋商就是靠卖盐发家的,南方大盐商吃得花样比宫里都多,所以卖参的事情,就交给了他们。
而粤海关,也叫广州海关,是清朝康熙年间开设的四大海关之一,到了乾隆22年,厦门、宁波等几个海关都关了,广州就成了中国与外国唯一的通商口岸,因此经济发达贸易繁盛,十三行商人成为与徽商、晋商齐名的商人群体,所以乾隆把他们也发展成了下线。
另外还有长芦盐政,长芦就是天津河北渤海一带的产盐区,也不缺巨富。
乾隆中期之后,江南三个织造加上盐政,就成了销售人参的头号主力军,一般来说占人参销售总额的70%以上。
因为销售渠道多了,再加上过度开采,东北几个参场产量开始减少,供不应求,清朝也进入了盛世,导致参价一路蹿升。五等参的价格,从乾隆三年的90两,一路飙升到了乾隆五十二年的900两以上,就连渣末都能卖到400两。
想想康熙后期头等参才卖60两,和乾隆朝相比,简直是白菜价。乾隆做生意的本事,不服不行。
一看打开了销路,乾隆开始大量出库存,本来他爹和爷爷在的时候,一般宫里都要存小一千斤人参,到了乾隆这,内务府的库存连年下降,先降到300斤,后来到了100斤,到了乾隆二十四年之后,宫里就只剩下30斤人参了,其他都拿去卖钱了。
人参炒起来之后,内务府的收入也上来了,有学者统计,康熙雍正两朝,每年卖参不过得几万两白银,乾隆十一年之前,参价还没上来,但已经到了10万两,乾隆十二年后,每年大概有20万两,以后涨到30万,最高的年头是乾隆36年,一共卖了75.6万两。
75.6万两是个什么概念呢?康熙后期,有些年份拨给工部全年的费用,也就不到100万两,乾隆靠人参赚了多少钱,大家大概就有数了。
根据叶志如先生统计,从乾隆元年到乾隆60年,内务府靠卖人参,一共赚了1220万两白银。乾隆手头之宽裕,可想而知了。
这还只是卖人参一项,乾隆朝内务府搞钱的花样还很多,比如:开当铺、向大商家放贷赚利息、出售大臣进贡乾隆的各种礼物等等。
乾隆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地主,各地皇庄面积加起来达到了上百万亩,再加上户部每年都对内务府有拨款,另外还有两淮和长芦盐政每年进贡的大量纲盐余利,因此内务府的广储司每年收益都在200万两以上。
这还不算养心殿和圆明园另外两个皇家银库的进项。
乾隆中后期能富到什么程度?皇帝的内库竟然往户部输血了!从乾隆三十三年到四十年这8年里,内务府竟向户部拨银690万两之多(当然户部也向内务府拨款)。
收入如此丰厚,这才成就了乾隆花钱如流水的一生。
不过,由于乾隆朝把人参作为一种重要的搞钱手段,采得太狠,导致人参资源逐渐枯竭,等到乾隆死后,嘉庆朝中后期,内务府已经到了无参可采的地步。
虽然到了道光年间采参情况有所恢复,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已经下降,卖参逐渐艰难,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粤海关受到巨大冲击,已无力完成人参销售任务。
太平军作乱以后,两淮等南方地区的人参买卖也相继完蛋,连卖参钱都无法上交大内,卖参变得越来越难,内务府连年亏空,乾隆朝的辉煌早已不在了。
小小的一颗人参,也能看清楚一个王朝的兴衰。
(原创不易,还望点赞、转发、收藏)
扩展阅读:
《清代东北人参售卖管理初探》
《乾隆朝内务府对库存参斤的管理——以内务府的“参斤变价”为考察对象》
《清代户部与内务府财政关系探析》
《从人参专采专卖看清宫廷的特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