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6月24日,日军进攻马垱要塞。
(相关资料图)
马垱炮台 笔者摄于2022年6月:
1938年6月24日凌晨,日军波田支队登陆长江南岸香口下游约6公里的白石矶,武汉会战马垱战役正式打响。
资料来源:知乎
先明确一个字:垱,dàng,四声,意为横筑在河中或低洼田地以挡水的土堤。本篇讲述的马垱要塞位于长江之滨,应为“垱”字,其意义也很明确。由于“垱”不是常见字,因此现很多人将其简写为“当”,马垱保卫战被写成了马当保卫战,其实两者的读音和字意相去甚远。
请见下面的地图,马垱及周边,长江南岸一带,有数条隆起的山丘,与十里外南部连片的丘陵之间,夹着一大片洼地。显而易见,这就是“垱”。
Google地形图
马垱的对面那形如海豚般的江心岛,是九江彭泽县棉船镇,这里以前被称为八保洲,八保洲之北,是安徽省安庆市的望江县。
1949年4月21日凌晨,二野陈赓率领的4兵团从望江县强渡长江次航道,登陆八保洲,打响了渡江战役的第一枪。当天夜里,从地图上马垱镇那个长江主航道最狭窄处登陆长江南岸,击溃守敌,渡江战役获得成功(见《历史上的今天 · 4月22日 · 解放江南第一渡》)。
从这段战史也能看出长江彭泽段马垱周边的特殊性,解放军宁可分早晚两次,中间跨越沙洲,也要从这里先行渡江,就是因为马垱主航道一段太窄,在长江中游(从湖口以下为长江中游)找不到这么容易冲击的渡口。
解放军是从上游方向斜插过来的,南岸几乎无法防守(国民党守军也没有认真防守),如果进攻方是水陆并进从下游冲击呢?马垱则是个绝佳的防守阵地。1938年,当国民政府与日军展开武汉会战时,马垱成为了被寄予厚望的要塞堡垒。
Google地形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马垱位居江西、安徽两省交界之处,九江与安庆的正中。前文《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6月15日 · 武汉会战的序幕》中讲述过,武汉会战打响后安庆一触即溃,日军轻易将其占领。这一方面是因为守军消极避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安庆在军舰大炮的面前无险可守。
而马垱江段则不同,这里的长江北岸有无尽的湖泊沼泽,远方是难以攀越的大别山区。长江南岸这一片也都是湖泊和丘陵,在几乎没有公路的上世纪30年代,一支现代军队除了用海军逆水而上进攻外,几乎没有别的路径可走。沿着陆地在稻田里拖大炮,怕是一年也到不了武汉。
长江很宽,防守军舰不易,但也几处卡脖子的江段。国民政府为了阻碍日军进攻,在长江上分别修筑了三大要塞:江阴要塞(江苏江阴)、马垱要塞(江西、安徽交界)、田家镇要塞(湖北武穴)。江阴要塞在淞沪会战中失守,因此武汉会战第一场防御战,就在马垱要塞开打。
30年代日本明信片上的马垱 图源:知乎
马垱是天堑。它形如奔马,驰骋到江边收住蹄子,昂首嘶鸣。临江之处数十米崖壁,几成90度,它还是座陡然升起的孤山,与陆地连接的,只有朝南一面坡面略缓,但也是易守难攻。
对面的棉船,如今的土地平坦结实,但在八十多年前还是些不连贯的沙洲,夏天涨水多会被淹没,但水深很浅,无法行船。长江上的船舶,必须要从水流湍急且江面狭窄的马垱崖壁下绕行,只要堵住主航道,并守住马垱,任何水军也无法逆江而上。
上图还看不出江面的形势,下面这段视频是笔者前日在马垱老炮台上拍摄的,也就是明信片中崖壁顶偏下一点的位置,当地一位热心的朋友小纪带我们游览炮台,并介绍了当年的情景。
在马垱炮台上看长江 笔者摄于2022年6月
1937年冬,为了阻止敌军西进,由黄河水利委员会与江西省长江阻塞委员会,共同组成马垱阻塞工程处,负责此项阻塞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任务,近千名管理、技术及施工人员开始了工程施工作业。
该工程分江心和两岸堡垒两个部分。马垱要塞在两岸山峰险要处设有碉堡、炮台,在江心修筑贯通两岸的拦河坝式阻塞线。阻塞线分上下两层,下层用铅丝结成大网,内铺柳枝、乱石,拌水泥凝固,逐节逐段投沉江底,然后绕以铝丝缆和苧麻辫,使之紧密连接,并在上游处用铁锚拉住,在下游处加用大木棒打入江底,以期固定。上层用大型铁锚和大块砾石放置在大帆船和铁驳里,以水泥凝固,上面再布设水雷,低于水面。敌船冲击时,或被水雷爆破,或撞击到锚链乱石上不得动弹。
马垱江面最窄处 笔者摄于2022年6月
马垱封江工程,国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征用了大批轮船,沉入航道的石头、锚链无数。据记载,奉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武汉行辕命令,征用全国各轮船公司船只,九江航改处命令九江港各航业公司船只听其差用,一切商运均告停止。并成立专门的封江工程指挥机构实施。工程修建期间,九江港各公司船只装载石头,锚链,运至马垱水域,沉于江中。这一工程在1938年3月底初步完成,由于当年入夏后发现江水上涨,只有再加高上层,又沉船多艘。全部工程到武汉会战前才基本结束。
笔者住在庐山脚下的濂溪河畔,据当地老人回忆,以前河道中有很多大石头,因为搞马垱封江工程,全被运走了,河道甚至因此而改变。
封江工程需要沉船于江中。现在很多介绍马垱保卫战的文章,都将沉船数目做了夸大,如上百艘之类。最保守的数字是49艘。笔者查到的早年资料,是19艘,24,995吨。布水雷大约有1500余枚。
图源:《中国战时交通史》龚学遂
如此浩大的工程,甚至被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它的实际效果如何呢?
1938年6月中旬,日军尝试从江面扫雷进军,但连连受阻。于是改陆路进攻,6月24日凌晨登陆长江南岸,两天后拿下马垱炮台,三天内清扫江面,29日,日军舰即可穿过马垱天险。
马垱封江还留下巨大的后患,无论是日本人还是后来的国府,甚至解放后,都要来收拾残局,清理航道。简而言之,就是自己把自己坑得一塌糊涂。有没有延缓日军舰队进攻的效果呢?有一点吧。
先放一段笔者在马垱炮台上拍摄的藏兵洞。马垱失守和彭泽被攻陷的故事,咱们过几天再聊。
马垱炮台上的藏兵洞 笔者摄于2022年6月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