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前秦政权,为何最后惨遭失败,前秦皇帝苻坚又是怎样一个君主呢,为何他会一意孤行对东晋宣战?

作为前秦开过君主的苻坚,名气在中国古代算是比较大的,著名学者杨柏认为苻坚是中国历史上能称“大帝”的五位君王之一。


(相关资料图)

首先苻坚有着崇高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德行科满分。苻坚是靠着政变登基的,从古至今,发动政变者一旦成功,都会对前朝进行血洗。但苻坚确是个例外,他只诛杀了暴君苻生,以及奸佞二十余人,他让苻生的儿子承袭了越王爵位,荣华富贵用之不尽。整个过程中,苻坚没有扩大杀戮,没有冤杀任何无辜。

登基后的苻坚除了一系列减省奢侈品、抚恤孤寡、鼓励农业、停止征战外,还开凿泾水渠,为汉族的农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更建立学校,重视文教,尤其留心儒学。苻坚曾下令广收学官,郡国学生只要通晓一经或以上就获授职,亦表彰有才德和努力营田之人,令人们都望得朝廷劝励,崇尚清廉正直,物资亦丰盛。

说到前秦,我们很容易拿他和曹魏政权对比,两者都是统一了广大的北方地区,并且也都是号称百万的雄心企图征服南方政权而遭遇惨败。后者败得更为彻底,因为一开始内部政权并不稳固,在淝水之战败北后迅速土崩瓦解。

其实,在苻坚南征东晋时,朝廷就有很多大臣反对,尤其是手下谋士王猛在死前告诫过苻坚内部政权并不稳固,千万不要去攻打东晋。那么,为何苻坚最后还是选择了攻晋呢?

原因首先在于苻坚本人。过分的相信他的仁政力量,或者说他的礼贤下士的人格魅力可以感化内部的不安分势力。苻坚的仁爱思想,自然和他从小接受的儒学教育分不开。谋士王猛曾对他说过:治理国家治世要用礼,乱世要用法。可也就在前秦政权的社会风气稍稍好转后,苻坚又开始了他那套仁义道德治国的理念。

其次,在于一次对东晋作战的胜利,夺取了东晋的蜀地,产生了骄妄的情绪。好比当年的关羽在水淹七军后产生的骄众心理,导致后来兵败麦城。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东晋当时整体的实力不容小觑。文有王导,武有王敦,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出现户口殷实的城市商业繁荣。

从历史客观层面上讲,苻坚决心统一中国的动机是好的,因为更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向前发展,不过没有看清两者的实力对比,而盲目南征造成了北方的再度分裂,多少让人唏嘘。

不过苻坚即便是败了,他仍旧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君主。凭借一己之力,善用贤能,陆续消灭了北方多个政权,统一了广大的北方。《晋书》评价苻坚的功业在五胡之中,已无人能与他匹敌;苻坚也被后世史学家评为“变夷从夏之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