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崇祯十一年(1638)八月,皇太极决定再次绕过辽西,从蓟镇奔袭北京,发动清朝入主中原前最大的一次入关作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九月初四,两路人马,多尔衮、岳托率部分别从墙子岭、青山口攻入长城。
而负责这段长城防务的总兵吴国俊,却正在密云为监军太监邓希诏祝寿。
结果,蓟辽总督吴阿衡率兵救援,兵败而死。
邓希诏不战而逃。
两路清军会合后,乘胜挺进,越过迁安、丰润直插通州以西地区,绕过北京南下涿州,然后分兵八路,在北京南部地区来回扫荡。
02
面对清军的凌厉攻势,崇祯照例急令各地边军勤王,京师照例戒严。
十月初四,崇祯在武英殿召见宣大总督卢象升,商议御敌办法。
卢象升向崇祯明确提出主战的基本方针。
他列举了消极防守的诸般困难,认为与其处处被动防守,还不如主动出击。
崇祯认为言之有理,便命他和杨嗣昌、监军太监高起潜,商议具体办法。
杨嗣昌和高起潜并不同意卢象升的看法。
在杨嗣昌看来,清军势不可挡,大明现在肯定不是对手。
另外,当时陕西局势虽然稳定了些,但河南湖广等地仍在激战,朝廷实在犯不着两面开战。
(杨嗣昌也只敢捏软柿子,对农民军心黑手狠)
杨嗣昌担心如果让卢象升一味恋战,弄不好会把北京丢掉。
所以杨嗣昌想议和。
但杨嗣昌也知道,议和毕竟不光彩,风险很大,袁崇焕就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商量半天,他也没提议和的事。
03
大清十几万人马就在北京周边旅行,崇祯只有自己拍板:赐宣大总督卢象升尚方剑,总督天下援兵。
崇祯画像
让卢象升返回昌平前线,先把清兵打跑再说。
初五日,卢象升以三万兵马扼守昌平。
当时清兵势不可阻。
卢象升不信邪,想迎其锋芒,和清军碰一碰。
他下令手下诸将,挑选精兵锐卒,约定——
于十月十五日夜里,分四路袭击清军营地,并下死令:
“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违者斩!”
04
高起潜得知后,很不以为然:“只听说过名将李愬雪夜下蔡州,从来没听说过有人月夜搞偷袭。”
意思是说,你卢象升要搞夜袭,也不应该把日子挑在月半。你是嫌月亮不够圆不够亮吗?明显是去送人头的。
老子不跟你去蹚浑水。
高起潜便以军队还没有集合完成为借口,不肯出兵。
卢象升哪里能受得了这种气,便要求分兵。
杨嗣昌便以兵部的名义下达调令:
入援的宣府、大同兵马归卢象升指挥;
蓟镇及山海关的诸路兵马归高起潜指挥。
如此一来,卢象升手中只剩下不足两万兵马。
杨嗣昌的意思,是让卢象升知难而退。
不过,决意要战的卢象升,仍然如期在京郊巩华城前誓师。
他慷慨激昂,说到激动处,泪如雨下。
当时卢象升正遭父丧,按规定应该丁忧,但崇祯令他夺情留任,所以他是穿着麻衣草履做督师的。
心中不免会有些悲壮。
05
杨嗣昌见卢象升真要拼命,心中不安起来,便令卢象升去通州与高起潜会合。
卢象升不听,他认为这是有意阻挠出师。
杨嗣昌不得已,便急匆匆赶到卢象升军中,劝说卢象升不得轻举妄动。
卢象升哪里听得进去,痛斥杨嗣昌道:
“你们决意要与清军议和,难道不想想城下之盟是春秋大耻吗?我身负重任,京城中口舌如锋,如果一开和议,我肯定就是第二个袁崇焕。即使我不惧杀身之祸,但像我这样身服重孝之人,现在不去奋身报国,移孝作忠,我岂不是忠孝两失了吗?我还有什么脸面立于人世?”
“长安口舌如风,倘唯唯从议,则袁崇焕之祸立至”
当年袁崇焕正是因为入援的军事策略惹人不满,使得流言四起,最终血洒西市,身败名裂。
杨嗣昌被逼的大声抢白:“你是用尚方剑架在我脖子上吗?”
卢象升说:“要架也是先架在我自己脖子上!如果我不能歼敌,尚方剑也架不到你们的脖子上。它只会先杀了我!我是第一负责人,不开战就谈和,国家没有这样的统帅!”
杨嗣昌没话说了,他没这个正气。
卢象升印
06
十月十五,卢象升如期发动了进攻,可惜没有得手。
同一天,高起潜部的刘伯禄也在卢沟桥被清兵击败。
形势陡然紧张起来。
十月十九,崇祯下令诸大臣分守京师各门,并火速檄召陕西前线的军队入援。
于是,三边总督洪承畴、陕西巡抚孙传庭等率十五万大军匆匆北上救援。
十一月初,清兵掠良乡、高阳、涿州等地,然后分兵出击,势如破竹。
十一月初八,崇祯再次召集文武大臣等商议战局。
因为他对主战没底了。
但他自己却不好直说,只能开会探大臣口风。
工科都给事中范淑泰说:“现在敌人兵已临城,朝廷却无定议,不知是战?还是议和?”
崇祯反问:“什么人在说求和的事情?”
范淑泰答道:“外面都是如此之说。而且凡有警报,秘而不传,俱讳其事。”
崇祯辩解说,这是因为事涉机密,怕走漏了风声。
沃特?????
形势如此危急,朝廷竟态度不明。
还以事关机密为由,不公布实情。
现在是什么情况,我们都弄不清,咋讨论?
于是,君臣们讨论了半天,没个结果,会等于白开了。
丝毫不妨碍清兵继续攻掠。
07
十一月初九,清军进攻河北高阳。
原内阁大学士、辽东督师孙承宗的老家就在高阳城中。
孙承宗画像
当时七十六岁的孙承宗,亲自率领家人上城抗敌,视死如归。
初十日,高阳城破,孙承宗被俘。
清兵都知道他是谁,不忍加刃于他。
孙承宗望北叩头,投缳而死。
全族子侄、男妇百余口、以及家中佣人,除一个六岁的孙子、及其母亲二人幸免于难外,全部罹难。
在其感召之下,城中数千人无一投降,在城陷之时,仅有数十人逃亡。
孙承宗之死,朝野震惊。
崇祯令相关部门优恤。
不过,因为当时的内阁首辅薛国观和杨嗣昌在暗中压制,所以对孙承宗的抚恤直至第二年才开始进行。
理由很简单,要议和的人怎么会宣传抗战典型?
08
攻克高阳后,清兵连下衡水、武邑、枣强、沙河、献县等地。
明廷却始终无法进行有效反击,卢象升反而处处受制。
崇祯下令让大学士刘宇亮督查各镇援兵。
刘宇亮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巡抚张其平断了卢象升的粮。
理由还很“正当”,清兵来了,因为怕被劫走,粮食就不运过去了,你们自己解决。
接着,又以山西也出现清军为理,把大同总兵王朴从卢象升军中调走。
卢象升是一个头两个大。
仗能打成啥样,可想而知。
杨嗣昌写信给卢象升:你卢象升平日里慷慨英勇,怎么现在只会跟在清军屁股后面玩追击了?也难怪地方官不好给你送粮......河北南部基本都丢光了,剩下几个大城,你别再给丢干净了。
老公祖平日慷慨勇往,谓何而今尾追如此乎?恐亦难怪地方官之有呼不应也。小疏奉览,见大疏与塘报,云帅先遣出倒马,既而又追回,终又未见追回之实也。前后参差,毕竟何据?真属失尽,惟有广、顺、大名,万望保全。
而崇祯,是一个不看过程只看结果的人,打算以孙传庭代替卢象升,拿掉卢象升的兵部尚书衔,令其戴罪立功。
09
当时清军兵分三路,分头进击。
卢象升在崇祯的压力之下,分兵救援真定,自己则率兵赴保定,寻敌决战。
当时卢象升只剩下残卒五千,又很快绝粮,全靠民间自发贡献口粮果腹。
卢象升令随军的兵部主事杨廷麟前往真定求粮,不果。
各地方官为阿谀杨嗣昌、高起潜等人,虽卢象升亲自哀恳疾呼,也不肯发粮救军,只会苦着脸哭穷。
就这样,卢象升所部三军,上下奔走千里之遥,空腹而驰,未尝一饱。
百姓知其为奸臣所害,欲陷其于死地,莫不涕泣。
畿南三郡的父老说:
“先生您舍生忘死,为天下人充当榜样,可奸臣在内......先生如果肯听从我们的主意,就移兵驻到广顺去,召集义师。大名府附近的子弟都在欢迎您的领导,要不是先生您,我们早就死在贼兵手里了......您只要一号召,愿意裹粮相随的人可以有十万,总比您孤立无援,站着等死好!”
卢象升双眼垂泪,对父老们说:
“感谢诸位父老的好心!但自我跟贼兵征战以来,历经数十百战都没有败过。如今朝廷只给我五千疲惫之兵,救援的队伍也没有,粮食也吃完了,力气使干了,就不要再白白连累父老乡亲了!”
百姓的哭泣声响成一片,各自拿来仅有的斗把米,或一升枣......
“先生拿去煮了当军粮吃吧!”
10
部队已经七日靠掺杂冰雪为食,但无一人叛之。
但卢象升知道如此下去不是办法,向军士跪拜道:
“吾与尔将士共受朝恩,患不得死,勿患不得生。”
全军无不涕泣,誓与清军一战。
于是全军拔寨而起,出师决战。
十二月十一日,卢象升进师至顺德府的巨鹿县贾庄,与清兵发生遭遇战。
卢象升居中,杨国柱居右,虎大威居左,列阵迎战。
至次日,清兵合围,骑兵数万。
卢象升率部奋勇冲杀,自辰时激战至未时,炮尽矢穷。
最后,卢象升在亲手击杀数十人后,身中四矢三刃,仆地而亡。
其亲兵杨陆凯伏在卢象升身上保护其遗体,身中二十四箭。
此役,卢象升所部几乎是全军覆没。
只有总兵杨国柱、虎大威冲出来了。
11
卢象升在巨鹿激战时,其他人都在干什么?
监军太监高起潜,正率兵从驻地广平府鸡泽县北上,距卢象升仅五十里的路程。
当卢象升战败的消息传来,高起潜急忙避退,没想到中了清军埋伏,大败而逃。
撤退时,明军自相踩踏而死几千人。
刘宇亮,驻扎在定州,卢象升败报传来时,他吓得瘫在地上,后来匆匆赶到保定孙传庭的兵营中,以求自保。
而杨嗣昌,在得到卢象升死讯之后,先是想让卢象升背上遇敌退却不战的黑锅,好替高起潜洗白。
继而又怀疑卢象升是否真的战死,派人前去验视。
最后还是卢象升的兵部主事杨廷麟派人在战场上找到了身穿孝服、遍体鳞伤的卢象升遗体。
由于杨嗣昌的阻挠,两个多月后,杨廷麟不惧杨嗣昌的权势,才为卢象升装殓、祭奠,与卢象升弟弟一起扶柩,回老家宜兴......
卢象升雕像
12
卢象升是不幸的——
天下的人都为卢象升鸣不平。
明末清初史学家计六奇就认为卢象升的战死,原因有六:
一是与杨嗣昌不和
二是与高起潜不协
三是以弱当强
四是以寡击众
五是无饷
六是无援
后面五条,都是杨嗣昌的奸谋所致。
而卢象升又是幸运的——
卢象升死后,卢家人连续两次请恤,但崇祯都不准。
为啥?
卢象升不是名义上的总指挥吗?
正好挂了,天然的背锅侠。
按崇祯脾气,不死也肯定去菜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