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正式割让燕云十六州,终宋一朝都没有收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尝试
想当年金戈铁马,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都致力于收复“燕云十六州”。赵匡胤每年都在国家收入之中提出一部分进行累计,作为战争费用或者赎回燕云十六州的费用,称“封桩库”。“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石晋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陷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赵匡胤连十国都没全部灭掉就驾崩了。
宋太宗赵光义根本就不想赎回,而是用战争手段收复燕云十六州,他要做的就是超过自己的哥哥赵匡胤的功绩。他发动两次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意图收回。
开宝九年(976年),赵光义消灭北汉,而北汉的支持者就是契丹人。他想一举收复契丹人占据的燕云十六州。高梁河之战,宋太宗中箭,仓皇而逃,战争失败。
赵光义
雍熙三年(986年),经过十年的准备,赵光义再次发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他派遣大将曹彬、潘美、杨业、崔彦进、田重等分三路大军进攻燕云十六州,可惜大将多畏惧战争,杨业被俘,各路大军陆续败退而回。经过这一战,北宋企图占据燕云十六州的战争彻底熄火了。
宋仁宗时期有哪些名臣?
宋仁宗时期确实出了不少的名臣,有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王安石、包拯等历史名人,可谓是家喻户晓。
宋仁宗在乾兴元年(1022年)即位,到嘉祐八年(1063年)驾崩,在位时间长达42年之久,我们看一下这些名人们是什么时候考中进士的。范仲淹,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韩琦,天圣五年(1027年)中进士;包拯,天圣五年(1027年)中进士;欧阳修,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富弼,天圣八年(1030年)制科入仕;司马光,宝元元年(1038年)中进士;王安石,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苏轼,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
这些人都是宋仁宗时期赫赫有名的名臣。不过这些名人们可不是一个政治派别,包拯属于孤臣类型,也没有真正进入政治核心层。范仲淹、韩琦、富弼、王安石、欧阳修等人是改革派或者倾向于改革派的名人,司马光等属于反对派,苏轼是调和派。
司马光
改革派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准备打击西夏,然后针对辽国;司马光等为首的是保守派,主张墨守成规,不想改革。
宋仁宗时期北宋的地缘局势
宋真宗签订了《澶渊之盟》,这等同于承认了契丹对燕云十六州的合法占有,并确定双方的关系为兄弟之国,每年要给辽国岁币,双方始终处于和平状态,军事摩擦降低了不少。契丹也是担心北宋的强大,于是支持西夏李元昊建国,以对抗北宋,防止北宋强大起来,对辽国再次动手。
西夏的独立使得北宋方面不敢轻易开战,如果和辽国开战,难免出现两线作战的情况。有鉴于此,北宋的主战派倾向于先打西夏,然后在对付辽国,这一政治战略总目标是主战派的主要思路。
战与不战的激烈交锋
宋仁宗还没有赵匡胤、赵光义的雄才大略,只是一个守成之君,他的仁政让很多后世的名人进入朝堂之中。
赵祯
不过北宋时期重文抑武,武将的地位普遍抵于文臣,这种大的政治考量基本贯穿了宋仁宗执政时期。其实北宋的皇帝们就是担心武将们可能篡夺宋朝的皇权,面对外敌的情况下,他们遵循的是攘外必先安内,自己政权的稳固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对外征战。
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深入了解北宋的政治局面,看似平稳的宋仁宗时期早就积弊日深,开始走下坡路了。
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李元昊求和,范仲淹、欧阳修等人进入中央政府参与政事,同年,范仲淹获任参知政事一职,等同于宰相,韩琦、富弼等同时执政。
庆历四年(1044年)开始了庆历新政,进行改革。没想到的是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多,既得利益者都不肯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第二年春,范仲淹、韩琦、富弼三人被贬谪,欧阳修替他们说话也被贬谪了。
改革派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先针对西夏,不到一年,改革派主将们就被宋仁宗全部贬谪,可见反对的势力有多么大。这是最有可能让北宋富强起来,然后用兵西北,进而再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不到一年就熄火了。
宋仁宗看似仁厚,却没有雄才大略,一切按照多数派的意见办事,既得利益者是大多是。对外战争在国家财力上根本就没有多少积蓄,比赵匡胤、赵光义差远了,他本人也是不想战争的。战与不战的这一次交锋,以改革派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王安石
不过庆历新政虽然没有完全展开实施,却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王安石变法时,首先就把西夏打残了。
收复燕云十六州是不是因为北宋战马少?
北宋时期的养马基地较少,西北和正北方的养马基地大都在西夏和辽国境内,其实不然,北宋也有不少战马饲养的地方,看一下如下记载就知道了。“大名、洺、卫、相州凡七监,多择善马为种,牝牡为群,岁遣判官一人巡行点印,二岁已上者岁约八千余匹,凡京城诸州饲马兵校一万六千三十八人,坊监及诸军马二十余万匹。”“齐、淄等州民号多马,禹城一县养马三千,牝马居三之一。臣近因巡历,密视按民马,虽土产,亦骨格高大,可备驰突之用。兼齐州第六将骑兵多是东马,与西马无异。”“中使赵守伦优给价和市在京及诸州民间私马,于是得十七万三千五百七十匹。”
《临韦偃牧放图》
虽然没有那些著名的养马基地,但是北方和辽国交界地区、山东地区都有大型的养马之地,而且民间有不少马匹,宋太宗时期在民间就征集收购了173579匹战马。通过边关贸易和进贡也获得一些马匹。
北宋时期还尝试在福建的泉州、福州等地建立马场,但是南方战马大都不太适合作战,战马饲养主要以北方为主。
其实宋仁宗根本就不愿意打仗,和平时期太久了,一些既得利益者把自己财产、生命看得很重。宋仁宗时期到宋神宗时期的各地马匹交易市场极度萎缩,到了宋神宗熙宁年间,各地马匹交易市场剩下的寥寥无几了,只剩下西北地区还有了。“熙宁中,罢券马而专与招市。”
作为古代战争的主要战略性物资的战马,北宋政府自己都不愿意搞了,还提什么收复燕云十六州,简直是痴人说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北宋是自己搞死自己的,不做备战,亡国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