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立波

公元8年12月,当寒风吹彻了嵯峨的未央宫殿,54岁的王莽正式宣告由他取代刘汉。一时之间,所有臣僚和百姓均匍匐在这个声名如日中天的男人脚下。虽然鬓角已经生出了白发,王莽却精力充沛,壮心不已。犹如攀登山巅,他一步步奏到了人生的最高峰。一时之间,仿佛手执日月,脚踏乾坤,大汉的江山披上了王莽的颜色,成功实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兵不血刃被民意推上帝座的皇帝。

“十二月朔,以鸡鸣为时,服色配德上黄……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1】在登极诏书中,王莽高声诵读:“昔周公代成王摄政,最终使成王归位。如今我为天命所迫不能按自己的心意行事,此时心中的滋味,一言难尽。”【2】彼时,王莽的地位和声誉都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一时之间,万民敬仰;王莽的道德光环笼罩在这个一切充满新鲜感的后西汉时代。

王莽画像

一个崇尚周礼,眷恋上古经文记载的模式而不能自拔的理想主义者。

复古与超前,在王莽看来并不矛盾,而他所有的智慧都是追随上古经文所描述的那个宏伟、安详的时代,尧、舜、汤,周文王,这些身躯让王莽在神圣的古老经文面前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并深信自己是他们的真正衣钵者继承者,为此他不惜用一生奋斗得来的美名去换取一个“大同世界”。

儒学深深流进了他的血液和脑海,王莽当时就获得了“勤学博身,被服如儒生”的赞誉,是天下读书人最尊敬的“老师”。尤其《周礼》对他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这个上古时代在王莽看来是最美好的大同世界,“市无二贾,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这古老的世界让他如同夸父追日一般去追寻。【3】经过多年的“伪饰”,王莽终于将埋藏心底的几十年的种子撒在了自己的江山之上。他决定追随尧舜禹汤和周公这些圣人的脚步,将经文记载的所有设计都落实到自己的帝业之中。他恢复井田制,希望人人都有土地,并将盐、酒、冶铁和铸钱统统收归上来,防止被商人操控,勒索百姓。在将官员按照《周礼》记载进行定义,总之,一切都要回到上古那个让他日夜崇拜的时代。仅仅几个月,王莽就迫不及待地抛出他的顶层设计,颁布了实行王田奴婢政策的法令,同时禁止奴隶买卖,在某种程度来讲,也是对西周奴隶制的一种修正和改进。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并强调“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4】这道颇具人性的诏令一时之间收获了许多底层人们的真诚泪水。

王莽变法主要内容

此外规定新朝实行浮动工资,如果收成好,皇帝就享用全额生活待遇,如出现天灾,或者治理出现弊症,就按照比例进行减扣生活费。与此同时他加大了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力度,并下诏清查所有官吏的田产,发现贪污则没收五分之四,并建立了检举制度。对外周边,王莽是相当强势,仅仅几年时间,他就实现了“北化匈奴,东至海外,南怀黄支,羌酋愿献地称臣”的局面。【5】他又进一步“改四夷诸王为侯”,且并未遭到明显反抗,他把匈奴单于改名为降奴服于,把高句丽改为下句丽,蛮夷之国,名字也必须低贱,这样才符合上古礼制。一时之间,王莽气势汹汹,指点江山,俨然成了继汉武帝后制约匈奴最成功的一位强势人物。

王莽时期版图

早在元始五年(公元五年)时,王莽用羌酋所献之地置西海郡,“徙天下犯禁者处之。”【6】居摄元年,西羌“怨莽夺其地作西海郡,反攻西海太守程永,永奔走。”王莽大怒,处死程永后,迅速派出大军讨伐西羌,第二年收到“窦况等击破西羌”的捷报。【7】这些功业对王莽新政无疑提升了威望,他开始集中一切精力兴致勃勃地开启复古的计划。

“王莽倒是真心诚意地复古,因为他把儒家经典中描述的古代社会当成了可以实现的目标。如果王莽的复古只是为了篡权,那么在他当了新皇帝以后就可以改弦更张了,而他推行的实质性的改革却都是在当了皇帝以后。不少成功的开国皇帝在上台前并没有什么政治蓝图,或者虽然作过许诺,在上台后就变得现实主义了。可是王莽却在上台以后以更大的热情顽固地推行他的复古改革,把自己推上了绝路。”【8】

王莽改革下的货币

在他所有的构想下,货币改革尤为重要。从居摄二年(公元7年),他宣布进行第一次货币改革起,到地皇四年,新朝灭亡十多年里,他四次下诏改革货币。虽然这项事务成了他所有改革中的最大争议,但却成了中国货币史上的光辉一页,其发行数量之大,品种之多,更易之快,令天下人目不暇接。而他也解释了为何要这样做:“其去刚卯莫以为佩,除刀钱勿以为利,承顺天心,快百姓意。”对此班固认为王莽的货币改革引起“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9】后世学者将王莽货币改革形容为“使大混乱再添一个大混乱,破事农商失业,交易废滞,因买卖奴婢,铸私钱罪被罚刑的人,不可胜数。”【10】多数学者基本都从改革的角度和社会失败角度着手,对此进行鞭笞。认为王莽改革为了搜刮民财,以小换大,以轻代重,发行编制的货币。【11】这些说法都是有道理的,但从另一个辩证角度来看,王莽在经济改革的虚值货币思想是有时代的超前性和科学性的,某种程度可以被看出“穿越“色彩,即前卫大胆。

王莽改革下的货币

一个富有创造性、前瞻性的人物,其身上的确出现“穿越“色彩。

在其一生频繁和大幅度复古设计下,王莽的身上出现了许多至今看来都要超前的前瞻性,为此被今人调侃成“穿越者”。王莽在生前主持了大量的科学实验活动,此后他的声名长期处于负面,对他的科学活动不仅没能当作先进性进行赞颂,而是当作罪证来记述的。当时王莽特意下发征召“天下异能之士”的诏书,让这些人在一起研究仪礼、古书、经典等著作,包括天文、兵法、音乐、医药等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王莽召见儒生

在王莽主持的一系列科学实验中,共有三次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第一次是在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进行的人体解剖实验,“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始终,云可以治病。”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录的解剖人体实验。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以及稍后的维萨里进行尸体解剖要早1500年。

第二次是在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的“煮草木为酪”的实验,当时也是作为王莽劳民伤财的罪证进行描述的。由于当时“关东人相食”,王莽想开辟新的食物源,按照班固的原话是“莽多遣大夫,谒者分教民煮草木为酪。酪不可食,重为烦费。”班固认为这次试验是劳民伤财的荒唐之举,但有不同学者提出,这次极可能是一次未能成功的“豆腐”试验【12】

第三次试验是新莽天凤六年(公元19年)的飞行实验。关于这条史料,王莽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制造出模拟鸟的飞行器,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钮,飞数百丈堕”。【13】说的是公元18年,王莽为攻打匈奴而招来工匠按照其想法进行设计的一种攻击性飞行器。由此可见,在相对落后的汉代科技时期,王莽的行为果然是超前大胆,算得上我国一位科学发明家。

王莽发明的“青铜卡尺”

此外,他还和这些”奇人异士“们研究出一个叫”威斗“的东西,据说可以克制住反叛势力,于是他叫人用五色药石与铜合金,铸造了一个长二尺五村,状如北斗一样的“威斗”,从此这个东西与王莽形影不离,每次出行,都有一个专门负责背着威斗的人在他车驾前行走开路。当时的天时对王莽也极其不利,公元初前后这一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阶段之一,见于历史记载的有旱、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重特大自然灾害,且灾区范围大,持续时间长都重挫了王莽的改革。如此大的灾害,即使是在国家储备充足,社会秩序稳定的条件下也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何况发生在这样一个剧烈变革的动荡时代,又出现在国库早已耗费殆尽之时,这些都为他的失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莽

“王莽在上台前曾是大汉时期最善良道德的典范,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散尽家产,逼死儿子,让家属过苦日子,随时都要谦恭有礼。虽然他彻底失败了,但在他山穷水尽,必死无疑时,竟然还会有千余人自愿与他同归于尽,或许能给他一丝安慰,也向后人透露了一点真实的信息。”(葛剑雄《读书》1997年第10期)

王莽的身后评价几度波澜,班固将其全面定义成“乱臣贼子”,此后包括大部头的《资治通鉴》完全将此全面继承下来,到了明清的李贽和王夫之均参与到评价王莽的争论之中。1928年,胡适首次对王莽给予了赞美,“一个空想家和无私的统治者,并将他的失败归结为思想和政策过于超前。”[14]翦伯赞认为“王莽不失为中国史上最有胆识的最聪明的一位政治家。”王莽改制“要将当时矛盾百出的社会经济制度加以改良”。(《中国史纲》)

新朝壁画

何兹全说:“王莽是个改良主义者,在政策上他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同时又照顾了一般人民的利益的。比起当时黑暗的统治者来,王莽当然是比较进步的。”(《王莽》,《光明日报》1951年3月10日)

葛承雍认为“作为改革家的王莽”,“是当时统治集团中一个独具卓识的人物”。“我们以西汉末年社会的实际条件。来衡量王莽的改革措施,不能不承认大多数是有进步意义的,而且切中时弊。”(《王莽的悲剧》,《西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学者韩玉德也认为,“王莽是一位饱读古文经,坚持以经治国的大经学家,大政治家”。(《关于王莽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齐鲁学刊》1983年第1期)

王莽影视形象

历史学家黄仁宇则指出,从王莽登位后发出的一系列诏书中看到,王莽的政策根本脱离了当时的实际环境,亦缺乏适当的用人安排。他在《中国大历史》里略带讽刺地评论王莽:“他尽信中国古典,真的以为金字塔可以倒砌。”吕思勉以同情的笔触批判汉书等主流观点,为王莽全面辩护:“凡莽之所行,汉人悉以以字伪字抹弑之”。 [15]此后近代史学家激烈参与到评价王莽问题上来,胡寄窗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痛斥王莽:“绝不是进步思想家,也不是什么改良主义者。”此后郭沫若和谢天佑也纷纷加入对王莽的批判队伍。甚至对王莽的评价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实际上,王莽显然是一个能干而有雄心的人,在必要时也残酷无情。他具有吸引别人追随他的才能,兴趣异常广泛。他对亲戚的感情可能完全是真诚的,在早期,他根本不可能怀有篡夺皇位之心。”[16]当历史的风云席卷了苍凉的大地,当脆响的翻阅代替了昔日的征伐,从多个角度对富有争议的古人进行分析,更务实学习相关典籍,更客观分析相关人物,或许这将是本作者写作此文最大的意义。

注释:

【1】《汉书》王莽传。

【2】》汉书》王莽传。

【3】《汉书》王莽传。

【资料图】

【4】《汉书》卷99中。

【5】《两汉民族关系史》四川民族出版社。

【6】《汉书》卷12《平帝纪》。

【7】《汉书》卷99上《王莽传》。

【8】《读书》葛剑雄文章1997年第10期。

【9】《汉书》卷99上《王莽传》。

【10】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

【11】朱永嘉《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

【12】《王莽的科学实验和豆腐的发明》

【13】《汉书》卷99下《王莽传》

【14】《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会刊》第59期(1928)

【15】《秦汉史》,上海估计出版社1983年版,第197——198页

【16】《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1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