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廷的论争

围绕着刘三嘏事件,宋廷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谏官欧阳修坚决主张接纳,并为此而上了一份奏折: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

相关资料图

“臣看到契丹国的宣徽使刘三嘏携带着他的爱妾儿女等七口,向往我们大宋的教化而南来投奔,如今在广信军听候朝廷的旨意。臣私下里担忧朝廷只是根据往常的模式,但凡投奔而来的人们,都遣送回去而不予接纳。国家的大祸患没有超过契丹的,四五十年以来,智士谋臣们昼思夜算,都未能为朝廷谋划出一个制伏契丹的奇策。如今上天赐给我们这个机会,使其国中上下背离,而亲贵重臣忽然逃来归我,这是陛下的威德所加,也是宗庙社稷的福泽啊。臣私下里担心朝中大臣们忧虑过多,认为接纳了刘三嘏会惹出祸端。臣请简略陈述接纳与遣返两者的利害关系,望陛下选择一个合适的处置方法。

“往年山遇舍弃元昊而归顺朝廷,边境大臣以替国家‘存信’的名义,拒绝接纳而将其遣还。结果,山遇被元昊灭了族。于是,黄河以西的人们都怒恨朝廷不予接纳,痛惜山遇因忠于朝廷而被灭了族。我们既已断绝了西人归化朝廷的道路,坚定了他们服从、侍奉贼人元昊的决心,这本来是欲‘存信’,以怀柔政策来感化元昊的,而元昊最终仍然起兵叛逆,几乎使天下困惫不堪。这就说明对前来投奔的人拒而不纳,并不足以‘存信’,反而坚定了人们追随贼人的决心,这是已经被验证过的教训了。后来朝廷也领悟到不接纳是一大失策,归罪于边将郭劝,懊悔却已难以追回了。这件事情不算远,可为作为鉴戒,望陛下思考。这是不可拒而可纳的第一个原因。刘三嘏既是驸马,又是秉持节钺、享有重权的宣徽使,在契丹国真可谓是至亲至贵了。一旦他们君臣之间离心离德,出逃而归顺我大宋,这是他们契丹国中的大丑事,必然要掩饰忌讳,不想让很多人知道,只会私下里来交涉,一定不敢明明白白、堂堂正正来要求我们遣返。这是可以接纳他的第二个原因。

“何况刘三嘏前来投奔时,契丹又没有紧接着便派人追赶,既已断绝了踪迹,更拿不出刘三嘏就在我们这儿的证据,即使想向我们索要,也难以找到恰当的言辞。这是可以接纳的第三个原因。刘三嘏是契丹国的贵臣,契丹国的事情没有不知道的。今天既然南来投奔,契丹国的动静虚实就都被我们掌握了,可以使契丹人日日夜夜担心我们乘机进攻,自顾不暇,怎敢再因向我们求索刘三嘏而挑起兵端呢?倘若使契丹国怀疑刘三嘏果然在我们中国,则三四十年之间,就始终不敢南向侵犯,使我们免除了北边之患,对我们大有利益。这是可以接纳他的第四个原因。刘三嘏既然因困厄而来投奔我们,如若拒绝而将其遣返,使其遭受山遇之祸,那么幽燕之间,四五十年来有欲南向的人们都被断绝了归路,而坚定了他们追随契丹人的决心,并思虑着如何替刘三嘏向中国报仇;而对于我们来说,又终究不能巩固与契丹人之间的所谓信义。遣返他是个错误决策,会使国家蒙受很多损失。况且刘三嘏如果在我们中国,则契丹国必然会对所有燕云十六州的汉人都产生怀疑,这样,他们一半的国民就会离心离德,当权者会时常担心他们投奔我们。但凡契丹南向侵犯,常常借助于燕云一带的兵力,假如他们对燕云一带的人都产生了怀疑,就不可能再南向侵犯我们了。这是可以接纳他的第五个原因啊。古语说:‘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这是一个不可失去的机会。至于刘三嘏本人,望陛下速降密旨给主持契丹事务的富弼,令他先将其就近安置,过一段时间后再将他护送到汴京来朝见陛下。望陛下不要受群臣之言的迷惑。拿定主意后就快快决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