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同门生,相煎何太急。对于孙膑来说,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曾经的同门师兄弟庞涓,会对他下手且如此狠毒。刻字、断足、挖骨,这样的仇,他怎么不恨,怎能不报?庞涓对孙膑如此残忍,那么孙膑复仇的时候到底有多狠?
同门相斗
孙膑和庞涓二人,自年少时,就一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二人师出同门,理论上讲,作为同门师兄弟,感情应当十分深厚。可现实是,庞涓因为孙膑比自己更有才能,而总是嫉妒孙膑,这也为俩人之后刀剑相向埋下了伏笔。
两人学成之后,便离开鬼谷子,自寻出路。由于战国初期,七国相互合作又相互抗争,使得各国国王都热衷于招纳贤士,因此庞涓很快便受到魏国魏惠王邀请,担当了魏惠王的谋士。可孙膑运气不好,一直没能找到立足之处,一身才能无法施展。
庞涓见状,心生一计。他暗中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以招纳贤士之名义使其放松警惕,实则对其严加监控。对于庞涓而言,孙膑在才能上高过自己,如果让其才能发挥出来,便很容易受到重用,届时,自己地位恐怕会有动摇。所以,不如将孙膑彻底除去,以解心头大患。
为此,庞涓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即挖掉他的膝盖,使其无法走路,更是以孙膑是囚犯为由,在他脸上刺了字。庞涓以为,这样一来便能从内心上彻底瓦解孙膑,使其崩溃疯狂,然事与愿违,孙膑不仅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被仇恨点燃了求生的怒火。
在一次齐国使者出使魏国过程中,孙膑找到机会,说服使者带领自己前往齐国。后来在田忌赛马过程中,孙膑因提出下等马对阵上等马战略,而受到田忌重用,从那之后,他便寄居于田忌门下担任门客,并成功结识齐威王,受到齐威王重用。
而他之所以费尽心机,想要得到重用,除了完成自己人生愿望之外,最大的动力来源便是复仇。
击败为下攻心为上
对于庞涓来说,他之所以费尽心思要除掉孙膑,是因为他性格缺陷,嫉妒之心占据主导地位。他想要获得认可,想要出人头地,孙膑这种绊脚石,显然不应该存在于世。因此,对于庞涓的复仇,杀掉他显然是下策,从能力上将其彻底战胜,让他面对失败,才能使他痛苦万分。
公元三五四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于是魏国对赵国出兵,由于魏国实力强大,赵国自认不敌,便派遣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过后,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田忌带领士兵救援赵国,另一路,由齐国军队围攻魏国的襄陵。
田忌带领士兵,想要直接与庞涓带领的主力交战,但遭到孙膑阻止,孙膑认为,魏国作战已久,主力军皆已调出,若是我们反其道而行,直接进攻其首都大梁,势必会引起魏国的惊慌,而魏国若不想灭国,只能撤军,而魏军一撤,赵国自然得救,此计不费一兵一卒便能达成目的。
田忌认为孙膑此言很有道理,于是采纳孙膑意见,围魏救赵,果然庞涓如孙膑设想那样,被迫撤军,并于撤退过程中,陷入孙膑埋伏,庞涓被抓。庞涓与孙膑这一次交手,以庞涓失败为结束,然而孙膑并未有机会手刃仇人报仇。
魏惠王绝地反击,调用韩国军队击败齐宋卫三国联军,齐国被迫请求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最终齐国不得不将庞涓释放。这次交手虽然没能杀掉庞涓,但却从心理上,给了庞涓致命一击,为他第二次犯错萌生了萌芽。
庞涓身死,大仇得报
公元三四二年,魏国入侵韩国,韩国派遣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再次召集大臣询问是否当救。最终,齐威王认为,如果直接派兵,就等于替韩国遭受魏国打击,等于给韩国挡枪,因此,救必须救,但派兵应当延缓。
于是齐威王表面上答应韩国使者派兵,实则按兵不动。而韩国自认为有齐国援助,于是对魏国态度十分强硬,等到五连败之后,韩国这才明白过来,于是再度求助齐国相救。这次齐国没有拖延,立刻派兵,阵容比之前救赵国还要强大。
孙膑再次建议,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田忌率大军奇袭魏国首都大梁,庞涓得到消息只能再次撤兵返回,在庞涓撤军过程中,齐国军队向西撤军,在孙膑看来,围魏救赵战术,只要能将韩国救下来就行了,没必要与魏军正面对抗。
在齐军撤离过程中,孙膑突然心生一计,他认为,庞涓自视甚高,一定会轻视齐军,因此,此时正是引诱庞涓进入圈套的好机会。于是他下令,让士兵“增员减灶”,第一天齐军修整时修建十万个做饭的土灶,第二天将土灶个数减少到五万,第三天减为三万。
没想到庞涓果然中计,庞涓在查看过程中,通过土灶个数推断,认为齐军胆小懦弱,士兵逃走了大半,于是他决定乘胜追击,只带领很少一部分骑兵追击齐军。等到行军至一处山谷,孙膑便让士兵将一棵大树树皮砍光,并在大树上刻下“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然后派人在四面埋伏。
等庞涓追击到此地,发现这样一颗奇特之树,出于好奇心上前查看。结果四周突然火光四起,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大势已去,于是拔剑自刎于树下。自此,庞涓身死,孙膑大仇得报。
结语
整件事因庞涓性格缺陷而起,又以庞涓性格缺陷而终,庞涓与孙膑相比,不仅才能逊色,就连心性也差了不少。孙膑面对刮骨之刑,尚能隐忍求生,庞涓面对大势已去,却选择大叫“遂叫竖子成名”,随后拔剑自刎,两者相比,庞涓输得彻底。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