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临死前,为何说文官皆可杀呢?

崇祯帝朱由检,是明朝第16位皇帝,也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之上。临死之前,留下文臣皆可杀的遗书。这是为什么呢?

崇祯执政期间,用的清一色东林党人,朝堂之上东林党一党独大。此时的东林党人除了自命清高,互相攻讦,党同伐异之外,并没有治国良策。在如何建设,改革,发展的问题上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当时,内有李自成等农民军起义,外有后金扰边。而此时的朝堂,却无一能给崇祯提出切实可行的计策。崇祯当政十七年,竟然处于无人可用的困境。内阁大学士换了五十个,兵部尚书换了十四个。频繁的官员更替,一方面说明了朝堂无可用之能臣,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此时官僚体系的混乱。

文官集团除了内部掐的厉害,言官也只知无脑进言,过分强调所谓的“正义性,道德性和精神高尚”。李自成攻打山西的时候,曾派人找崇祯皇帝议和,求封个王爷。崇祯当时有过考虑,毕竟辽东还有满清威胁,两面受敌。但大臣们提出强烈反对,说:“皇帝怎能向一个贼寇妥协。”皇帝只能作罢。之后李自成攻破山西,即将打到北京。崇祯帝提出南迁,大臣们又是一通道德制高点,提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后还搬出了太后,太后跟崇祯说,“我们不能走,走了祖宗宗庙怎么办?要死守北京。”文官集团表面上的慷慨激昂,似乎为了避免重蹈南宋偏安之耻。但实际上,很多大臣在北京城及其北方有大量产业,舍不得这些基业。明朝时期,没有朝臣们的支持,皇帝什么也做不了,圣旨都可能被封驳。内阁首辅杨廷和就封驳过嘉靖的圣旨,不予执行。所以崇祯帝无奈,南迁之事只能不了了之。除此之外,文官甚至蒙蔽皇帝。名将卢象升率军抵抗清军,被人断了粮草补给,并见死不救。带着不到五千人的部队与清军力战而死。结果被诬陷临阵脱逃,何其悲惨。而崇祯还被蒙在鼓里,何其不幸。

文官没有治国之才也就罢了,甚至也没有忠义之心。李自成攻破北京后,除了少数大臣在外城自杀殉国外,很多文官投降李自成,摇身一变成了大顺朝廷的新臣子。

所以,崇祯临死之时说出“文臣皆可杀”也不足为怪了。此话虽有些极端,但以当时朝廷情况来看,却也有一定道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