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高密文旅】
本期《民生周刊》对红高粱抗战馆的报道
近日,最新一期的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以《守护3000余件抗战文物,“红高粱”重焕生机》为主题,将红高粱抗战馆进行了深度报道。这是自2018年以来,该刊对红高粱抗战馆进行的第三次深度报道,见证了红馆的筹建、开馆及现状。
本期《民生周刊》对红高粱抗战馆的报道
本期《民生周刊》的封面主题是《博物馆“活”起来 亲民路线“火”起来》,刊中对我国的博物馆现状及发展,对培养人民群众的历史文化注意力、红色精神传承力等采用多篇幅进行深度报道。
《守护3000余件抗战文物,“红高粱”重焕生机》作为封面报道的一部分,其主题是:历史的精神与灵魂,需要一个承载地,否则,将会慢慢地溶解于时间的长河。
本期《民生周刊》封面
以下为《守护3000余件抗战文物,“红高粱”重焕生机》部分内容:
“历史的精神与灵魂,需要一个承载地,否则,将会慢慢地溶解于时间的长河。”
在山东高密东北乡,青砖映着红日,高粱地随着风动沙沙作响,馆群肃然伫立,3000余件抗战文物陈列于此,红高粱抗战馆正守护着它们的故事。
在红高粱抗战馆馆长、著名画家刘铁飞看来,“一物胜千言”。一座博物馆的力量,正在这些承载历史的藏品中。
红高粱抗战馆
“以物托思,以史为鉴,警钟长鸣。” 如今,一走进红高粱抗战馆,你就能看到一面名为《见证者》的照片墙。那是在纪念孙家口伏击战胜利80周年之际,刘铁飞为孙家口、公婆庙两村80岁以上老人所拍摄的。开馆后,照片墙上部分老人也曾来到抗战馆,作为参观者,也作为见证者,参观过程中,不少老人几度落泪。
日军中将“中冈弥高”的披风、“九儿”原型的绣包、日本特务机关的机密文件《山东省建设进步状况一览表》是馆内最受欢迎的3件藏品,前来参观者无一不震撼于这些满含历史信息以及民族血泪的抗战文物。馆内的“扔手雷”“伏击战场”等沉浸式项目,成为孩子们的最爱。一物胜千言,睹物思历史,藏品无言却有声。刘铁飞坚信“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故事与灵魂,实物带来的情感共振是复制品无法替代的”。他希望参观者在被这些抗战文物深深震撼的同时,也能“以物托思,以史为鉴,警钟长鸣”。
高粱种子正焕发新生机
伴随着落日,最后一批游客正在踏上返程的路。“红高粱抗战馆”的字样在余晖下,熠熠生辉。在刘铁飞看来,这里不仅记录着伏击战的时代全景、纪念着故乡的英雄,也承载着他心中的“红高粱”。
红高粱抗战馆馆长 刘铁飞
对儿时的刘铁飞而言,“红高粱”是肆意奔跑的高粱地;是莫言笔下的文字;是电影《红高粱》结尾处日全食遮盖了天空,整个世界只剩耀眼的红;也是刘铁飞念念不忘的开始。那乡那土那片高粱地,青年时,“红高粱”是对故乡文化土壤的“深耕”。如今,刘铁飞已过不惑之年,在他眼中, “红高粱灵魂”是正直挺拔、坚韧不屈的,它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传承者。
“历史的精神与灵魂,需要一个承载地,否则,将会慢慢地溶解于时间的长河。” 高粱熟来红满天,如今,红高粱抗战馆正如一粒高粱种子,在高密东北乡的热土上,从扎根、发芽到开花、结穗,守护着历史,也正在焕发新生机。
“我在建馆之初曾想过,等我到了退休年龄,这个馆群能够健康运转起来时,我就可以将它捐给国家了。现在,这仍是我奋斗的目标与动力。”
原文刊载于2022年第10 11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红高粱”重焕生机》
□ 《民生周刊》记者 李杨诗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