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些出人意料的是,德日这对二战轴心,在对华关系上充满冲突和复杂的变数,中国一度在抗日上得到的最大国际援助居然来自德国。
从1934年《中德易货协定》签订起,中德关系进入一段蜜月期。德国为中国援建了一批军工厂,并派出以前国防部长,“国防军之父”,冯 西克特为首的军事顾问团,为国民政府重组训练军队。这个顾问团不仅帮助中国组建、训练了德械师,还为国民党政府制定了第五次围剿苏区的军事计划。
中德1936年进一步签订协议,由德国提供1亿马克贷款,中国每年可用来购买2000万马克军火,同时每年向德国提供1000万马克的矿产与农产品。这简直是雪中送炭,因为当时中国外汇极少。德国承诺以最快的速度发货,甚至直接从德军仓库中划拨。
1929年的时候,德国向军阀购买的钨矿仅有1998吨,但到了1938年的时候中国向德国出口的钨矿足足有8962吨,占德国钨矿总进口量的近80%。此外,中国还提供德国锑、锡等原料以及农产品。换回:步枪、冲锋枪、重机枪、坦克、榴弹炮、高射炮、水雷、探照灯、鱼雷艇等大量军火。依靠这些军火,国民党在1937年齐装了4个德械师,部分装备了26个德械师。德械师的某些装备甚至比日军还要先进。因此蒋介石才放胆一搏,在8.13抗战中主动进攻上海的日本驻军。在日本看来,中国依靠德械武装进攻日军,德国妥妥的是在拱火,是恶意支持中国反日。
中德关系并非一帆风顺。德国和日本于1936年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为照顾日本情绪,1938年德国撤回驻中国军事顾问团;1939年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日本中断了和德国缔结军事同盟的谈判,因此中国与德国仍有军火贸易。1940年,由于日本已经放弃向北进攻苏联的图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再是障碍,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订《三国轴心协定》,轴心国集团正式成立,同年德国与中国彻底断绝贸易关系。当年德械师进攻上海日军的那点恩怨不值一提,根本阻止不了日本参与结盟。
中德关系的复杂性,是因为德国国内有亲日派也有亲华派,亲日派以空军部长戈林等人为代表,亲华派则以外长牛赖特为代表。牛赖特一面为中国争取德国的军火,一面反对日本的侵略;而戈林等人虽然表示不应继续向中国出售军火,但也不支持日本侵略。直到三国轴心成立,中德才彻底关上合作的大门。关上大门不能说是德国恶意,当时直接从德军仓库中划拨军火发往中国也不能说是德国善意,终归只是交易和生意。
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曾想邀请国民政府加入轴心国集团,并承诺到了一个阵营后会积极促成中日和平,这对于苦苦支撑的中国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蒋介石毅然拒绝了这一提议,最终选择加入英美一方。假如二战中国站队德国,参考德国战败后的情况,很可能长城以北都不会再是中国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