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璙,唐贝州清河人,字润中。具体生卒年月已经不详,累官户部、左司员外郎、考功郎中。懿宗咸通七年,受诏赈河南府水灾。官至鄂岳观察使。

唐末年,我国正值气候史上“暖湿期”,降水偏多,水害巨大,水、早、霜、虫灾频繁,自然灾害导致的社会破坏非常严重,因而救荒、赈灾等较大规模的社会救助工作,成为政府不可忽视的问题。

于是从懿宗咸通三年开始,长江沿线及江淮等地水旱频仍,加上当时北方战乱,导致大量的灾民涌入当时经济比较繁荣稳定的鄂州。

为了应对频繁的灾后工作以及稳定当时唐朝仅有经济收入重镇鄂州,公元866年7月,也就是咸通七年,崔璙被委以重任出鄂州刺史,兼鄂岳观察使。

唐朝统治者自建国起始就非常重视封建政府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特别是此次因遇到各类灾害涌入鄂州的灾民,流落他乡的流民、行乞人员、尤其是流浪儿童,以及前期鄂州辖内自身存在的年迈体弱的老年人、鳏寡孤独废疾等人员。

崔璙到任后,不仅开仓放粮解决人们基本生存的赈济、施粥、居养、赎子等内容,同时出台一系列便于与民休息的免除差役的政策,另外还直接的谷物银两救助到赈工、种子放贷, 以利于生产的发展; 总之这位崔璙刺史在任两年内不仅从生活、生产上的物质救助灾民,还从婚姻情感上给与人文关怀等等。

有史料记载,这次赈济灾民活动有著名的女诗人鱼玄机参与,还有一代才子温庭筠,以及当时鱼玄机倾慕的对象李亿。另外,很多当时鄂州辖区的得到高僧也在其中。

从此可以看出,唐朝社会鄂州地方的救助制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内容十分丰富。当然,社会救助制度得以实施,,与唐朝鄂州一带政治的开明、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实唐代的科举考试其实主要是在社会上层中选拔人才,中层的都很少,更不用说下层了。

可以说,唐代科举考试的实质只是上层社会内部的权力再分配,是上层社会中的庶族从豪族手里分权,远不是真正的“广开才路”,在全会社范围内挑选人才。所谓“为国选才”几乎只是一句空话。

所以类似于像清河崔氏这样的门阀家族出状元都是一窝一窝的,中下层读书人自然难以争先,甚至难以录取。

无论是对任何政府、组织或者机构来说,只有常年不断地有新鲜血液流入才能保证其生命力的长久延续与旺盛。但是由于大量门阀士族的人进入地方势力麾下,使唐朝政府所能吸引到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开始呈现出下降趋势,并直接影响到了它的国家治理能力。

是一个很典型例子,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性大大下降,甚至只可以说算是一个有着更强号召力的、盘踞在长安城的地方势力。而为了平定叛乱,唐朝大量设置节度使和观察使,同时对一些叛军给予招降的政策。

这就使唐朝政治再次进入黑暗之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原本公平的科举制度变得歪风邪气起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