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江小渠!

“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

“是时(大业五年,609年)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资治通鉴》

“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贞观十一年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达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隋书.食货志》

这是对隋朝社会、经济、疆域等方面摘录的四段话,可以看出无论从哪个方面都能看出隋朝的强大和社会安定。就是这样一个强盛的王朝,却是二世而亡,当真是令人费解。

隋炀帝,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末代皇帝。有人说他是暴君,他在位期间三征高句丽、筑洛阳、开河渠、修长城,更有李密写的讨伐隋炀帝十条罪状的檄文。

历史上诸如暴君、昏君的大有人在,随便都能折腾个几代皇帝,何况隋朝比任何王朝开国都要强盛,怎么着也能多折腾个一两代。可就是这么看似强盛的王朝,竟然就折腾了两代就亡了。那么隋炀帝到底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导致二世而亡,他又错付了哪些事情呢?

首先,杨家能够夺得天下,除了隋文帝本人的政治能力外,最大外援的就是得到了关陇集团的支持。杨家本也为关陇世家之首,后因北周政治腐败,北周宣帝死后,隋文帝以外戚辅政,逐步掌握军政大权。关陇集团先后抛弃宇文家,改而投靠支持杨家。后经北周静帝禅让,得天下,改国号“隋”。

与其说是隋文帝建立了隋朝,不如说是关陇集团造就了隋朝。

第二,隋文帝上台后深知关陇集团的强大,为了避免政权重蹈覆辙,实现皇权集中。先后做了系列削弱关陇集团的改革。

1)建立三省六部制,削弱关陇集团对朝政的影响,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

2)简化地方行政,改地方三级为州县两级,裁撤冗官。削弱了关陇集团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3)创科举,通过考试,大量使用寒门和土著士子。削弱了关陇集团“人事”权力。

4)改革府兵制,实行兵民合一。削弱关陇集团对军队的控制。

5)制定《开皇律》、改革田制、改革徭役、整理户籍、统一度量衡等,削弱关陇集团对民间的影响,提高朝廷信力。

经过隋文帝一通操作,隋后期关陇集团已经远离了军政核心。

第三,所谓欲速则不达,隋炀帝上台后,对关陇集团再次加码,最终把弦崩断了,导致国内烽烟四起。

1)改革科举制。设立进士科,彻底关闭了关陇集团世袭人才的大门。关陇集团多以武取胜,对文化课不太在行,进士科的设立就使得大量南方士子进入政治中心。

隋炀帝首先重用南方人虞世基,掌管组织人事大权。隋炀帝不仅重用南方士子,更是在大业三年对关陇集团进行清洗,以诽谤朝廷的名义先后杀光禄大夫贺若弻,礼部尚书宇文弼,太常卿高颎,免职尚书左仆射苏威。

2)三征高句丽。削弱关陇集团军力。

隋炀帝一征高句丽,“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其餽运者倍之”。—《隋书》

隋炀帝实行“去胡留汉”政策,北方被胡人统治300年,已无汉人。三次征高句丽总共动用兵力300多万,这300万兵力均为关陇集团和北方人,其中关陇集团占到70%以上。隋炀帝除了削弱关陇集团军力,还要消耗胡人,让北方回归到汉人手中。

3)迁都洛阳,修大运河。削弱关陇集团对朝廷的政治影响。

迁都洛阳,远离关中地区。

随着社会逐步安定,经济重心已经南移,为加强中央对南方的统治,开辟大运河势在必行。从而也能摆脱关陇集团对国家经济的控制,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隋炀帝修大运河难免没有游历江南的意思,国富民强了,作为皇帝游历国家山河无可厚非。清朝康熙也有南巡的例子,乾隆还六下江南游玩。

但我们不能否认大运河对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优势,尤其是加强对南方的控制更是起到重大政治意义。

综上所述,文炀二帝做的一系列改革无不是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可以说二帝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正确而且及时地。

虽然二帝改革增强了国力,改善了民生。但二帝用力过猛,尤其是隋炀帝,简直是将关陇集团在火上烤,还不留渣的那种。表面关陇集团不哼声,让皇帝折腾,其实暗地里已经在准备起事。随着杨玄感的兵变,李密、李渊等关陇世家首先发难。

因为筑洛阳、开运河、三征高句丽过度使用民力,导致各地农民起义跟风,最后全国烽烟四起。

隋炀帝在北方战火纷飞的时候,并没有过多地去解决北方叛乱。而是一心想迁都江都,呆在南方不回去,但他带来的兵力都是北方人,故而发生了江都兵变,最终被宇文化及所弑。

从上面可以看出,隋炀帝并非只是一般的“暴君”,他是用力过猛,下得赌注太大。过分地追求政治目的,从而忽略了民力的反弹,可以说隋炀帝是个失败的改革者,最后被李唐给摘了桃。

参考文献:

《隋书》《资治通鉴》《隋书.食货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