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万景路

前阵子偶然在日本网上看到一个关于二战的帖子,有好奇的日本大学生向历史教授发问:为什么历史教科书讲日本兵在战斗中宁死不投降的原因是《战阵训》?那毕竟是古代武士遵从的信条,作为现代军人应该还有现实的原因吧。教授回答说:如果说出事实,就必须曝光日本在二战时的所为和军部不允许士兵战败投降的真正原因,所以教科书上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二战时日本兵宁可战死也不投降呢?战后专家们梳理日本军人的精神意识时,总结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因为日本政府在1929年各国签署《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时,明确拒绝了这一条约,而唯一的理由就是“日本帝国将兵不会成为俘虏”。之后,日本军部对军人的洗脑教育一直就是以“不当俘虏”为前提,换言之,日本军部对日本将兵进行的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死忠”教育。

二是1939年日本和前苏联在当时的满蒙边界诺门罕分别代表满洲国和蒙古国发生了交战,史称“诺门罕战役”。这次战役以关东军失败而告终,前苏联在战后把俘虏的日军交还给了日方。但日本战俘回国后却全部被军事法庭以“临阵脱逃”的罪名治罪,而所谓的治罪就是要求他们自决。杀鸡儆猴,这一惩罚自然被公示于所有日本军队,因此,后来的日本军人即使战败也不愿投降当俘虏。当了战俘被遣送回国最后还是一个死,而且还是死的极不光彩,甚至连自己的家族都要受到牵连。这是二战参战日军士兵们心里潜在的悲哀共识。

三是因为1941年时任日本陆军省陆军大将的东条英机发布的《战阵训》。所谓的《战阵训》本是日本自战国时代就有的玩意儿,过去日本也称其为“家训”。原本是武家训诫武士的一些忠君教条。不过,东条英机发布的《战阵训》已变调了。在第二部分的第八条明确警告将兵:不能活着接受被俘囚禁的侮辱。换言之,就是要求日军将兵在有可能成为俘虏的时候宁可自尽也不能当俘虏。

正因为有了上述这些理由,大多数日本军人才在战斗中宁可战死也不愿投降。那么,侥幸幸免于战争之难的日本军人在战败回国后又受到了怎样的待遇呢?

有资料显示,日本军人回国后,四肢健全的人尚能或就业或归乡继续种田以维持生计,但那些伤残军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据关注战后日本伤残军人的埼玉大学名誉教授清水宽的调查显示,在当时归国的陆军中就有2万9200人有过入院经历,其中有近一半的1万450人患的是精神疾病,而形成这种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中国等其他受害国的“加害经历”。 因此,在当时因这种加害经历而患上的后遗症被定名为“战争精神症”。

清水宽教授收集到的那些 “战争精神症”的病例报告还显示,患上“战争精神症”的原因共有六点:一是“战斗恐怖”,由在战斗行动中的恐怖、不安导致的;二是“战斗消耗”,因频繁的战斗引起的身体、精神疲劳所致;三是“军队不适应”,因被动参军或不适合当兵等因素造成的;四是“私的制裁”,因在军队中被私法处置或被欺负而引起的;五是“自责念”,因目睹由于自己的侵略行径导致的被害国、被害人的惨状而产生的自责念头所致;六是“因加害而产生的罪责感”,这些人几乎百分之百的亲手杀害过无辜的中国人,所以回国后也时时处于良心自责之中,从而成疾。

这些“战争精神症”患者,不同于一般复员军人,无法自立,而且久而久之的亲属也不再亲了,只能在医院里一直接受治疗。根据《战伤病者特别援护法》显示的数据,直到1978年,还有1107人在接受“战争精神症”的治疗。在治疗中死去的也达682人。到了2014年,仍有13人还在继续接受治疗。问题是,正如清水宽教授指出的那样,没有被确诊为“战争精神症”却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的人更多。而最让人无语的是,从中国回来就直接患上“战争精神症”的许多人,他们终其一生都是在病床上度过的,几乎没有亲属接管,甚至他们一生都没有正式复员过,就这样懵懂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而且还是罪恶的一生。(作者系华人作家协会副会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