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0月8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官方账号术语中国在网上宣布中国古代史名词正式公布。中国古代史名词经中国古代史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这本书中的涵盖有通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明清8部分,共3576条规范的中国古代名词,每一个名词都有定义或注释。
术语中国也发布了十条中国古代名词的预览,比如“社稷”“三公”“雅乐”“郡县”等,都是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时常见的专有名词,《中国古代史名词》均给出了规范的拼音、英文翻译和定义。不过有一条名词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讨论,那就是“九锡”这个词。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在上学时老师教的读音都是“九锡(cì)”,因为这里的“锡”为通假字,通“赐”,“我明明记得就这个是读九锡(cì)啊,现在专家把读音给改了?”“锡在古代不就是赐的意思吗,难道不应该读赐的音吗?”
“九锡”是什么?按照《中国古代史名词》中的定义,“九锡”为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象征性器物。西周以来是给大臣的最高礼遇,所赐包括:车马、衣服、乐悬、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其形制、规格与天子器物相当,各有道德、功勋、权位等象征意义。从中文定义来看,这里的“锡”的表示的确实是“赐予”的意思,直白的来看这个词是概括的说九种天子赏赐给诸侯大臣的东西。
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
网友们所说的“锡”通假为“赐”也没有错,在古文中“锡”通“赐”的例子很多,比如《离骚》,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课本中,《离骚》这一篇里“肇锡余以嘉名”编者将“锡”注释为“赐”, 中华书局•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也将《离骚》这一句中的“锡”备注为“赐”。有趣的是,著名诗人刘禹锡名字的“锡”可能也是取自“赐”的字义,按照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中的说法,刘禹锡名字的由来是“禹锡之名,取於书禹贡:’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中把这一句解释为“尧舜赐禹玄圭”,这里的锡就是“赏赐”的意思。
照这么看来,“锡”读作cì似乎合乎情理,那么为什么不读“九锡(cì)”而读“九锡(xī)”?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的学术专著《文字学概要》中对这一读音做了详尽的分析。在关于通用字读音这一节中,裘锡圭提及,在先秦时代文献中常见“赐”通“锡”,实际上对于这一对通假字存在两种看法,有的人把“赐”看做“锡”的音近同义字,因此按照锡(xī)来念,有的人把“锡”看做“赐”的通用字,因此按照锡(cì)来念,裘锡圭认为,即使把先秦文献里当“锡”将的“锡”读为“赐”,汉以后文献里当赐讲的“锡”也还是应该读它的本音,因为当时人一般都是这样读的。如果把汉以后文献里的“九锡”读为“九赐 ”,就闹笑话了。裘锡圭总结认为,在处理通用字读音时,原则上应该恪守相通用的字必须读一个音的准则,首先应该注意不要把没有通用关系的字说成有通用关系,一旦确定某个字是某个习用字的通用字,就要按照那个习用字的音来读它。
由此来看,“九锡”一词在先秦时作为赐的通用字使用,与之同音,在汉以后文献中的“锡”取的是“赐”的意义,规范读音还是应为“九锡(xī)”。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