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1866到1874年李鸿章四次陷害左宗棠:陕西助剿背后的算计”,从曾左李三人的关系入手,谈了曾李特别是李与左宗棠之间的矛盾。二人的矛盾起于军饷之争,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本质性的矛盾则分裂于路线之争,即中国在自强的过程中如何把个人利益、集团利益、朝廷利益、天下利益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如何应对外敌的欺辱。两人在如何自强的问题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即都希望对内改革、对外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左李不能共存
【资料图】
二人都是清朝的能臣,但能臣间是否可以共存呢?不能。因为,你按照左宗棠的路走就必然伤害李鸿章的路径,你按照李鸿章的走也就必然伤害左宗棠的路径。为此,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的斗争从1866年开始就已经有了非此即彼的关系。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鸿章在1866年到1874年曾经四次陷害左宗棠。上两文谈了第一次之争“竹枝词案”,第二次是指军饷问题,结果导致左宗棠大营两次大型兵变,这在“李鸿章思维,中国崛起的一道坎”中有详细介绍。第三次就是陕西助剿和巡抚之争。第四次就是单一海防与全面海陆思维之间的争论。
在过去介绍陕西助剿的时候,有些人经常拿李鸿章的说法认为李鸿章不愿意去,其实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上文我们特别介绍了李鸿章给自己的亲哥哥李翰章的信,信中内容第一部分就是有关“竹枝词”的使坏者吴棠与李鸿章的关系。那么,第二部分就非常重要了,可以充分说明一点:
李鸿章迫切地需要左宗棠大营再次发生军变,以便接替左宗棠西征军统帅的地位。
李鸿章为什么乐于去陕西
二李的信的第一部分就不赘述了,详见上文,咱们接下来重点介绍第二部分。李鸿章非常笃定地对哥哥李瀚章说,左宗棠大营两次兵变已经让左宗棠很危险了,这是天意。如果再出现什么大事儿,西征军易帅也就很容易了。
这一点非常重要。私信白纸黑字就在信中,毁也毁不掉。那么,清廷“陕西助剿”可就是“易帅”的重要环节了。更为重要的是,到了陕西后,李鸿章就把自己的阴谋付诸实践。李鸿章高高兴兴地到了陕西后,就四处写信给陕甘官场。
自李鸿章六月份到了西安,一方面在给左宗棠的信中以弟自称,以兄称之。要求左宗棠尽可能详细地向他介绍一下陕甘的军事情况,可见,这时的李鸿章是以“钦差”的身份有些“命令”式要求。当然,这一切都符合李鸿章的职责,左宗棠也说不出来啥,谁都说不出来啥。
其实,李鸿章这个人属于典型的,咱们老百姓经常说的“看人下菜碟儿”。从称谓上看就能看出此人的品性。左李刚刚独当一面儿的时候,李鸿章是以晚辈之礼自称,以下对上的姿态来称呼。如今地位变了称呼自然要改了。
另一方面,他又给左宗棠手下的一些非左宗棠直系的大将们写信,希望从内部瓦解西征军。例如在给左宗棠西征军账下,其重要性能够进入前三重要的张曜张朗斋的信中,他就说“湘帅气力竭蹶,若即受降(说的是金积堡回军投降一事)以次奠定固所愿望”(六月十一《复张朗斋军门》),大概意思很简单:左宗棠年事已高、气力衰竭了,假如金积堡真的投降了也就奠定大局了,这当然是好事情。
当然,如果有人不同意我的解读,那您就自己去查原文。说句难听的话,研究左宗棠和李鸿章,如果你连“实录”、两个人的全集、清史稿这些基础研究资料都没有的话,我只能说不合格。
李鸿章三个月才从湖北赶到陕西,被一些人认为是不愿意去故意拖延
以往谈论李鸿章助剿这件事儿的人,总喜欢说李鸿章不想去陕西,主要原因是李鸿章说左宗棠多疑、心眼儿小,李鸿章不愿意与其共事。
在“实录”相关奏折中,李鸿章确实这么说过。但正如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没有白纸黑字不可信,尽信白纸黑字也必然被骗一样。首先你要看写白纸黑字的人是谁、跟谁说的。其次,有些人说李鸿章二月份接旨,五月份才出发去陕西,这就是拖延,不愿意去。
其实,这种话如果是普通人这么说还情有可原,如果对清史有一定了解的人这么说的话,只能说是装糊涂了。
李鸿章首先被清廷命令前往贵州剿灭民族起义,事情正忙活着又让他去陕西。贵州的事情总得有交接吧,陕西的事情总得有了解吧。准备派往贵州的淮军总得调转方向去陕西吧,如此这些都需要时间。
之后清廷又想继续从东南各省抽钱,又下旨让李鸿章继续给贵州准备军饷。准备军饷这种事儿是很麻烦人的,谁都不愿意给。所以,李鸿章耽误的时间主要是这个问题。虽然耽误了,但李鸿章仍然高高兴兴地命人去准备木质关防。三月二十一日,关防刻制完成:督办陕西军务协办大学士湖广总督行营之关防。
最终,郭松林、周盛传等淮军从三月二十四日启程前往陕西,李鸿章从襄阳起程,由南阳陕州大路入陕。五月十六日到达潼关。
总之,李鸿章从二月份到五月份为何没有动身?一者在筹粮筹钱;二者还得给贵州方面筹粮筹钱;第三调动军队和武器以及招募人马,您真觉得这些不需要时间。
从武昌到襄阳北上这一路上不需要时间?晚清时期又不开车坐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