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视剧《闯关东》,让很多人了解到当年山东人的悲壮历史。当我们提到闯关东的时候,一般想到的都是山东人,但往往会忽略另一个闯关东的重要群体——河北人。其实,闯关东不仅仅是山东人的事,还有背井离乡的河北人。


(相关资料图)

闯关东的“关”,就是指的河北省的山海关,河北人也是最早开始闯关东的,前期的移民也主要来自河北地区。从闯关东路线图来看,闯关东路线,主要就是从河北中南部地区和山东西北部出发,途经山海关,从辽西地区进入东北平原腹地。北上到吉林、黑龙江等地。1903年,哈(尔滨)大(连)铁路通车。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津浦路和(北)京奉(沈阳)铁路全线通车。清朝末年,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235年的封禁完全结束,河北省内各地居民开始由陆路向东北这个地广人稀的地区大规模移民。民国年间(1912年—1949年)。黄河下游连年遭旱灾、蝗灾、水灾,老百姓逃荒避难,为了生存被迫闯关东,数量规模历史最高,近4000万人,其中山东人2000万人,河北800万人,时间发生在1927年。

单说吴桥县,1920年(民国九年),百日无雨天大旱,吴桥多灾难。加之直系曹瑛派系与皖系马良派系又在王指挥庄一带交战,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出现饥荒,百姓含泪背井离乡逃走异地,躲灾避难,去关外的达8000余人。

“富走南,穷进京,死逼梁山闯关东”。到了关外,他们钻山林,涉河流,挨饥饿,斗野兽,避土匪,路途艰辛,风餐露宿,而且还要遭遇重重关卡阻拦,非“闯”而不能成功,突破重重险阻,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来到关东大地上,为了生存而谋生。一部分农民是坐火车去东北的,一部分推车挑担步行的。

俗话说,宁往南一千,不往北一砖,因北方是严寒之地,为什么还去那里呢?那是无奈选择。有些闯关东的老百姓,甚至把自己的性命留在了路上,在那临时搭建起简易窝棚,什么张家窝棚、王家窝棚、孙家窝棚。

后来也有的开铁匠炉的、开油坊的、开粉坊的、种菜园的、开酒烧锅的,以自己的姓氏加行业特色,建了这屯那店。既无资助,又无保护,全靠一双手,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过着像野人般的生活,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三年自然灾害的1961年,吴桥又有2900多人去了东北谋生。万粮侯村五户,小高庄三户,差不多哪村都有。1961年,全县202229人,比1959年减少20849人。

1968年“文革”期间,一些家庭出身高的年轻人,由于在家娶不上媳妇或其他原因,也去了东北。1975年9月27日,我县某村26岁的杨春才拖家带口,和其他三户村民共20多口人去往东北落户。这是在农村分地之前,也可能是最后一批人去东北了。

现在东北地区的河北移民后裔,有近一半人是河北人,其中:辽宁占60%,吉林占一半,黑龙江占30%。而山东人在黑龙江多,东北有47%祖籍是山东人。闯关东那一串串不堪回首的艰难往事,留给了历史。

解放前去东北的人,1971年前开始有返乡的,也有1974年前后回来的,1979年之后,又兴起返乡潮。这些闯关东的后裔们回到祖籍,叶落归根。这时关里比关外市场繁荣,经济活跃,生活富裕了。

正是:

艰难闯关东,一部血泪史。

告诫当代人,幸福需珍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