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是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子孙在北宋一朝的命运却让人唏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有人说了,古代实行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龙生龙,赵匡胤的子孙应该也是皇帝才对。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熟悉宋史的朋友都知道,赵匡胤驾崩之时,有关“烛影斧声”的说法也流传开来。

宋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十月的一天夜里,太祖赵匡胤得了大病,招晋王赵光义来议事。他们在里面说什么,左右都听不到。但烛影摇曳中,有人看见赵光义离座退避,过一会听到斧子戳地击物的声音。当天夜里,赵匡胤便驾崩了。

以刑侦学的角度来说,谁是最大的受益人谁就最可能是凶手。赵匡胤之后,上位的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又联想到烛影之中斧子戳地的情形,人们推测,赵匡胤应该是被赵光义用斧子给劈死了。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烛影斧声”出现在《宋史纪事本末》等文献资料中,但其真实性并不高。

相对于“烛影斧声”,比较可行的说法是“金匮之盟”。

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杜太后病重的时候,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召宰相赵普进来当众宣布遗命。于是,便有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

杜太后的逻辑很现实。赵匡胤之所以得天下,正是由于周世宗的儿子年幼。假如周有年长的君主,这天下还会是你的吗?所以,要治理一个庞大的国家,必须由一位年长的君主来坐镇。

“金匮之盟”也有争议,但都是细节方面的,而且从五代以来形成的隐皇储制(皇帝一旦确定了继承人,就封其为京兆尹)来看,其真实性还是比较高的。

围绕着“金匮之盟”有“三传约”之说,即赵匡胤传赵光义,赵光义传给自己的四弟赵延美,赵延美传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真实的历史却没有按照这个走向来发发展。

根据史书记载,赵匡胤一共有四个儿子。金匮之盟”订立时,赵匡胤两个儿子已早夭过世了,膝下只有两个年幼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

这两个儿子非但没有继承皇位,反而下场比较凄惨。

赵匡胤在世时,赵德昭只是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差事,等到赵光义继位,才开始获封郡王。

太平兴国四年,也就是公元979年,赵德昭跟随赵光义攻打幽州。在军中,有人谋议立赵德昭为皇帝。赵光义知道后,对赵德昭进行训斥。赵德昭拗不过心中的那口气便自杀了。

赵德昭死时,赵光义抱着赵德昭的尸体悲情地大哭,儿啊,你太傻了,何必要这样呢?

赵德芳,也就是戏曲中常常被美化的“八贤王”,就更惨了。史书上说他“寝疾薨”,得了重病医治无效死亡,年仅22岁。具体得了什么病,未知。

赵德昭有五个儿子,他们生前官居高位,死后大都被追封为郡王。赵德芳有三个儿子,命运与赵德昭之子类似。无论怎样,在北宋一朝,皇位始终没有落到赵匡胤子孙的手里。

不过,赵匡胤的子孙后代并非与皇位无缘。到了南宋时期,由于宋高宗赵构没有生育能力,赵德芳次子赵惟宪的后代赵昚幸运地登上皇位,这就是南宋孝宗。如此,宋朝的皇位又回到赵匡胤一脉。

如果真有命运。或许,这就是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