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蜀卫将军姜维再次率军攻打西平,虽然没有攻破,但俘虏了魏中郎将郭循(一作郭脩),迫使其投降,封为左将军。
就是这个郭循,三年后刺杀了蜀国大将军。
此是后话,容后再述。
【资料图】
魏嘉平三年(251年)正月,魏将王基、州泰进击吴国军队,均获得胜利,投降者有数千人。
二月,魏国划定南郡的夷陵县,让东吴投降的军民安居于此。
孙权迅速作出回应,派遣十万大军,进驻堂邑(今江苏六合县)、涂塘(今江苏六合县西)二县,塞涂水(今滁河)为塘堰,阻绝通往北部的道路。
魏太尉王凌想借此机会,调动各路人马,实施另立新君的计划,于是加紧整顿各路军队,并上表请求出兵,征讨涂水地区的吴军。
司马懿担忧王凌目的不在吴军,没有同意他的意见。
三月,魏尚书令司马孚升任为司空。
又将扬州刺史诸葛诞迁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
王凌举兵废帝的心情更加迫切,派将军杨弘把废立君主的打算告诉了兖州刺史黄华,想拉他入伙。
但黄华、杨弘却连名把此事秘密报告了司马懿。
司马懿见王凌要反,急忙对外封锁消息,密令司马昭都督淮北诸军事,率军南下。
四月,司马懿亲自率领中军,从水路火速赶往淮南,讨伐王凌。
司马懿的心中,已急如火燎。
前面说过,司马懿要铲除王凌,必须抓住机会,速战速决,一举消灭。
如果王凌举兵,与司马懿呈胶着之势,西区主帅郭淮、南区主帅王昶等人,会如何选择站队,司马懿心里并没有十足把握。
如果二人响应王凌,那司马懿就会陷入三个战区的合围,等于被天下之兵围攻,胜算十分渺茫。
司马懿不能给王凌反应的时间,防止他孤注一掷,起兵对抗。
于是,司马懿故伎重演。
他一面日夜行军,一面派出八百里加急,以朝廷的名义,下达赦令,赦免王凌之罪。
然后又修书一封,像当年对付孟达一样,晓谕、安慰王凌,先稳住他。
王凌忘了孟达前车之鉴,也像孟达一样,在叛与不叛之间犹豫起来。
就在王凌迟疑时,司马懿大军秘密行军,突然出现在百尺堰(今河南沈丘),距离扬州治所寿春(今安徽寿县)只有几天的路程。
王凌措手不及,已来不及调动军队,自知大势已去,为避免寿春百姓陷入战火,决定投降。
王凌派副手王彧前去谢罪,送去官印和符节、斧钺等。
然后独自一人,乘船去迎接司马懿。
司马懿的军队到达丘头,王凌把双手绑在背后,面向司马懿,跪在水边。
因为前有朝廷诏书赦免了王凌所犯之罪,司马懿按诏书旨意,让主簿给王凌松了绑,把印绶、节钺等还给了他。
王凌既已得到赦免,仗着与司马懿有旧交,也就不再疑惑,乘小船想要靠近司马懿。
司马懿派人迎上去挡住他,把船停在淮河中间,与司马懿的船相隔十余丈。
王凌这才明白,司马懿这是见外了。
司马懿先前给自己写信说的那些话,不过是为了稳住自己,自己上当受骗了。
但事已至此,大势已去,无可挽回。
王凌只好站在河中的小船上,远远地对司马懿喊话,说:“你随便写封信召我,我还敢不来吗?没想到你竟率大军前来。”
司马懿说:“那是因为你不肯追随写信人的缘故。”
王凌说:“你辜负了我。”
司马懿说:“我宁肯辜负你,也不能辜负国家。”
司马懿派出步骑兵六百人,送王凌向西返回京师洛阳。
路上,王凌试着向司马懿索要棺材钉,试探司马懿的态度。
司马懿得报,立即命人给了他棺材钉。
王凌绝望了,明白司马懿不会放过自己,自己离死期不远了。
五月初十,王凌走到项县,路过贾逵祠时,望着贾逵雕像大声喊着说:“贾梁道(贾逵字),只有你才知道王凌是大魏忠臣啊!”
当夜,王凌把以前的掾属都找来,说:“我都快八十了,没想到竟身败名裂啊!”
于是,服毒自尽。
司马懿到达寿春,参与王凌之事的张式等人,都纷纷自首。
司马懿严酷无情,残忍地把各个关连人员都夷灭三族。
王凌长子王广与次子王飞枭、三子王金虎被诛杀,四子王明山逃亡到太原后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