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天水郡功曹姜冏之子,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姜维幼年丧父,与寡母一起生活。公元228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姜维受天水太守马遵猜忌,姜维无处可去人追之不及,不得已降了蜀汉。

姜维降蜀后,诸葛亮非常器重他,不断提拔。原因有三,一是古代是非常讲究出身的,姜维出身天水姜氏,属于凉州上士,颇具威望。二是姜维本身才华出众,蜀国其他人不能比。三是姜氏世代忠义,受父荫赐官为中郎,天水郡参军,效忠汉室是理所应当,加之喜好郑玄经学,郑玄的思想中,除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传统汉家思想外,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忠君爱国、忠于汉室、反对军阀割据。这和刘备的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政治决策不谋而合。只是现在的姜维还没有找到自己以后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在哪里,否则也不会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降蜀。

诸葛亮与姜维是师徒关系,但熟读《三国演义》的人大部分都认可姜维是诸葛亮的传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抛开《三国演义》对二人师徒关系的描述,正史上这两个人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一是两个人年龄的巧合,两个人都在相同的年纪。遇到了那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人。姜维初见诸葛亮的时候是二十七岁,而诸葛亮初见刘备的时候也是二十七岁,不知道此时的诸葛亮见到这个意气风发的小将,是否会回想起当年的自己。二是两个人的品德,诸葛亮位居丞相,大权独揽,但到去世,他的家产不过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姜维身为大将军,生活上无欲无求,清廉俭朴唯好学不倦。三是责任与执着,诸葛亮五次北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姜维十一次北伐,身处危亡之秋却依然艰难北上。


(相关资料图)

诸葛亮、蒋琬死后,继任者费祎执政时期主张休养生息,而姜维主张继续北伐、中兴汉室。两人意见相左,在此期间姜维在军事上一直难有作为。公元254年,蜀汉朝廷加姜维督内外军事。姜维率军出陇西,狄道长李简举城降。姜维进围襄武,杀败魏将徐质,并将其斩首,魏军败退。姜维乘胜追击,先后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拔其县民还蜀。

姜维北伐前期,还是遵循诸葛亮的战术思想攻城、迁人口。之后的北伐姜维的战术思想发生了改变,变成了以在野战中最大限度杀伤敌军有生力量为主。他甚至改变了从刘备时期制定的汉中防守战略,蜀汉的地域,在以江州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关中平原是曹魏西部的政治经济中心,汉中地区就横亘在这两者之间。无论是蜀汉打曹魏,还是曹魏打蜀汉,汉中都是必经之地。

刘备在世时,魏延是汉中太守,把防御的目标定在汉中的外围,严防死守,御敌于国门之外,到了诸葛亮时期依然如此,而等到姜维主持蜀汉军务,他在持续攻打曹魏的同时,也调整了汉中的防御方针,放弃外围,转而立足坚守几个要塞,把敌人放进来,然后用小股部队游击他们,等到敌人兵疲粮尽时再聚而歼之。

由此可以看出,姜维此时的军事思想,就是充分利用汉中的战略纵深,最大限度地杀伤敌人有生力量,这也是姜维被人诟病最多的地方,“用兵好赌”极易犯险,这也为后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公元263年,邓艾在由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击破诸葛瞻,刘禅开城投降,并敕令姜维投降。姜维军中的将士都拔起刀剑挥砍石头发泄心头的愤怒,但无可奈何,姜维率军向钟会投降。姜维投降钟会后,知道钟会有谋反之心,于是劝说钟会设法杀害魏将,但事情败露,姜维、钟会及蜀将张翼等都被杀害。

关于蜀国是不是应该北伐,世人一直争论不休,我个人观点认为一定要北伐,因为东汉时期天下分为十三州,魏国坐拥十州而蜀国只有一州,可能大家看地图的时候并没有觉得面积上差太多。但是在汉末三国时期,中国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河北和中原地区像现在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之类在当时还属于待开发的状态,除了原始森林就是原始部落,咱们即便是用现代的人口数据来看四川和云南两省的面积,是山东省的5倍多,但是山东省一个省的人口数量几乎是这两个省的总和,更别说是在三国时期。可以说当时的发达地区,几乎都控制在魏国手里,蜀国的人口、土地、物产、兵员都不如魏国。这就导致时间线越长,国力上的差距就会越大,最终魏国以国力碾压蜀国,蜀国灭亡是必然的结局。所以,诸葛亮和姜维必须北伐。

终诸葛亮、姜维两代一直不断北伐,是为了自己的战功吗?当然不是,是为了蜀国,或者说身死之后的蜀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份孤独与勇敢,当时又有几人能理解呢。

在姜维主持北伐的时期,他的处境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我们浅析三点进行对比,第一,内政的清明程度,诸葛亮死后,后主亲小人远贤臣。如果说魏国是拳击手,那么蜀国就是个普通人,你天天锻炼身体都打不过,更别说每天死宅不动抽烟喝酒了。

第二权力的大小不同,姜维只是主管军事的大将军。诸葛亮在世时。相当于实际意义上的蜀国之主,更兼诸葛亮天下奇才,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无一不通,堪称全能战士。蜀国才能以相对弱小的国力,对魏国形成战略进攻态势。即便如此,仍然有李严这类的益州派领袖屡次拖后腿,更别说只有大将军职位的姜维了。因为一个宦官黄皓都不得不避祸沓中。换作诸葛亮,只需要一句话黄皓早就人头落地了。

第三便是人才的凋零,与魏国的人才济济、新人辈出不同。蜀汉再无独当一面的将才。蒋琬、费祎去世之后,内政方面也后继无人。能与魏国相持多年主要靠的还是诸葛亮的遗产。

很多人说姜维用兵好赌、不够稳重,我想这并不能说明他鲁莽,实在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被逼出来的办法。很多在网上评价他的网友们,大多也就是二三十岁,还有大把的时间。而到姜维主持北伐的时候,他已是一个年过五十的老将。武侯去世的时候也才五十四岁,所以姜维等不起,他必须赌,这也正是我觉得他可贵的地方。

我纠结很久该怎么评价姜维,他是孤独的,早年丧父,成年之后又与母亲失散。正值壮年,引路人又因病去世。人生的前半段,姜维失去了三个对他最重要的人,后面的人生路只能自己走了。从那以后,姜维成了一个独行者,没有人能够理解他。蒋婉不能,费祎不能,后主更不能。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诸葛亮是幸福的,诸葛亮壮年之时,武有关张马黄赵,文有庞统、法正、马良。还有对其极尽信任的昭烈皇帝刘备。与之共事也好,对弈也罢,都是天下英才。或许他彷徨过,但他从来没有因为众人的不解放弃过。他更是忠诚的,姜维从汉臣变为魏臣的时候,曾感到过迷茫。但在遇到诸葛亮之后,重新找到了汉臣的归属。至此姜维终生以汉臣为荣,以兴汉为使命。即便后主投降、即便无力回天,他依然要利用钟会来复国。这份忠诚放在后三国时代足以彪炳史册。

我不会用诸葛亮传人的身份去形容姜维,也不想说姜维是继承诸葛丞相之遗志,我觉得姜维与诸葛亮的志向是一样的,只是年轻时身在魏国的姜维是迷茫的。他在此时,有一个人为他拨去了这些迷雾,对他伸出手说年轻人,和我一起兴复汉室,他终于在此刻觉醒,理想与使命在这一刻融合。他不再迷茫、不再抱怨最终化身成为那个孤独、坚毅、忠诚的钢铁战士。既是蜀汉的坚盾又是蜀汉的利剑,或许在姜维看来,后人会如何评价他无关紧要,对于一个不信命也不信名的人,他更在意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否实现他的理想。喜欢他也好,不喜欢他也罢,他就是那个战乱时代中的一抹光,历史夜空中那颗孤勇又明亮的星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