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顾随评价唐朝诗人的时候,点名了一对甥舅诗人,称之为唯美派诗人:李商隐和韩偓。

顾随说这二位虽然不能称得上高深、伟大,但假如说晚唐还有两个大诗人,还得说这二位(不知为何,这次不提杜牧了)。


【资料图】

韩偓有句云: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顾随评价他的两句诗是对未来的追求、真有力。

这首诗本是闺情语,顾随先生却与抗日战争联系起来。老街感觉顾随的评价 ,很像王国维的三种境界之说。

一、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

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这两句诗出自韩偓的五言排律《别绪》:

别绪静愔愔,牵愁暗入心。

已回花渚棹,悔听酒垆琴。

菊露凄罗幕,梨霜恻锦衾。

【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

月好知何计,歌阑叹不禁。

山巅更高处,忆上上头吟。

这是一首写离愁别绪的相思之作,出自韩偓的《香奁集》 。这部诗集中,大多为表现女性闺情愁思的艳诗。

孤守空房的女子,面对眼前的凄清,发出了自己的心声: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这是女子对于爱情、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誓言与追求。

作者或者没有太多想法,但是读者却可以天马行空。顾随评价说:

人该为自己造一境界,为将来而努力是很有兴味的一件事。

如抗日战争,即使我是一个病汉,也要把你强国熬趴下,这也是对未来的追求。

顾随这份讲稿,是叶嘉莹在40年代作的课堂笔记,当时可能还处在抗日战争时期。

诗中女子为自己爱情而发声,至于诗人是不是有寓意不及纠结,重要的是读者能想到什么。

二、王国维的三种境界

看到顾随对于韩偓这两句诗的评价,不由得想起王国维评价张惠言:

固哉,皋文之为词也。飞卿《菩萨蛮》 、永叔《蝶恋花》 、子瞻《卜算子》 ,皆兴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罗织。“《人间词话》

张惠言认为,温庭筠的《菩萨蛮》有屈原《离骚》中“初服”之意,王国维则说他“深文罗织”。

晚清谭献《复堂词录序》中说:

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意思是,诗中有没有、是不是,诗人有没有、是不是,其实都有道理。

王国维本人所说的三种境界,也未必是作者之用心。王国维自己的感悟是: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三种境界,正是人生事业的三个阶段,目标、追求、历经千辛万苦后的收获。

韩偓的“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正是这三种境界的前面两种,还在坚定目标和不懈的追求阶段。

而正是这种阶段,最为艰难,也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伟大。

三、抗战士兵的信仰

在抗战时期,很多人持有失败主义的观点,认为我们无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因此出现了那么多的汉奸。

但是也有那么多有追求、不怕牺牲的人,勇敢地奔赴抗日战场。或者浴血奋战、或者摇旗呐喊,无论在哪一条战线上,只要是不肯屈服的,都是我们的英雄。

我记得多年前,在微博上看到樊建川先生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央视来采访,谈抗战军人的战斗精神。

我想起抗战时期,记者采访军人的一段对话:记者问军人:你觉得抗战能胜利吗?军人回答:能。记者又问:那胜利之后你打算干什么呢?

军人回答:那时候,我己经死了,在这场战争中,军人大概都是要死的。

这个抗日战士的回答,正是三种境界的前两种。虽然前进的途中血雨腥风,一时看不清未来,但是他愿意为这个未来而奋斗甚至现身。

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城的张巡曾经作 五律《闻笛》: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当时的张巡和那位抗战的小战士一样,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是他们能够坚守信念,誓死不降。

张巡,牺牲于唐朝大军到达的前三天;那个接受采访的士兵没有人知道他的结局。但是,他们最终都取得了胜利。

老街读过抗战士兵的故事后,还写过一首绝句:

若问平倭定有期,镗镗击鼓不曾疑,更问功成何所欲?万骨丛中或一枝。

结束语

两句韩偓的诗,引发了那么多感想。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顾随因这两首诗而引发出对于抗战的看法。

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强大,渐渐有了汉唐俾睨天下的气势。 不过,即使初唐、初汉时期,李世民和刘邦还都受到过突厥和匈奴的威胁和羞辱,他们从忍气吞声到横扫西域,也走过一段艰难的道路。

我相信,我们离胜利那一天已经不远了。

@老街味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随谈诗:境杀心则凡,心杀境则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