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自古以来,皇帝杀害功臣,是中国历史舞台上屡见不鲜的戏码,汉高祖刘邦无疑称得上是“个中翘楚”。
韩信,被称为“兵仙”,一生中计谋百出、勇猛果敢,“攻必取,战必胜”。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绝世名将,却遭到刘邦欺骗、猜疑与囚禁。最终在一场难辨真伪的“谋反”中,韩信被吕后、萧何联合夺去了性命。
(资料图片)
韩信死后,功臣人人自危,当然也包括和韩信一样有“汉初三杰”之称的萧何与张良。刘邦曾说:“我打仗不如韩信,搞后勤不如萧何,运筹帷幄不如张良。”表面上看,这是对三人才能的夸奖。同时,这句话也是一种威胁,毕竟臣子怎能比主君强?
相比于萧何,被称为“智圣”的张良反应很快,他早早地遁入府中,不上朝也不结交宾客,整日修仙辟谷,从此不过问世事。
萧何的智谋远逊于张良,不能一眼看出刘邦对他的试探,因此屡次险些中了刘邦的圈套。好在萧何的门客能人辈出,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他出主意。为了避免刘邦打击,萧何自掏腰包为刘邦支付军费,还大肆侵占民田,玷辱自己的名声。然而就算萧何低调若此,仍不免受到刘邦的打击,还曾被刘邦关入监狱。出狱后,萧何在刘邦面前总是表现得战战兢兢,对于国士,更是不发一言。
就在萧何、张良战栗于刘邦的威压中时,另一位国家级天才却活得悠然自得,似乎丝毫不怕像韩信一样,被兔死狗烹,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大阴谋家——陈平。
在智谋上,陈平完全可以和张良相比,因此史学家经常以“良、平”并称。与张良的计谋相比,陈平更偏向于阴谋,主攻下三路。陈平一生六出奇谋,项羽、范增、韩信、冒顿单于这些大豪杰,都被陈平耍得团团转。更重要的是,陈平还曾两次救刘邦于危难,正所谓“功大莫过于救驾”。
很显然,陈平的能力在多是大老粗的汉初群臣中,属于出类拔萃的。然而,我们的陈平同志为何从不惧怕刘邦“杀功臣”的利刃呢?这是因为,刘邦曾对陈平有个四个字的评价——“难以独任”。翻译过来就是,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说到独当一面,汉初三杰自然都当仁不让。首先是韩信,作为千军万马的统帅,他硬是带着一支偏师,打下大汉帝国半壁江山。对于他的功劳和才能,汉朝没有人敢不服,因此他也是汉初三杰中,唯一一个封王的。
再说萧何,他廉洁为民、奉公执法,使他在关中地区享有极大的威望,有一呼百应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尤为刘邦所忌惮。这是因为易守难攻关中是汉朝的基本盘,刘邦又要经常出函谷关平叛。若萧何阻塞函谷关,在关中作乱,刘邦便退无可退。因此韩信死后,刘邦最想整的就是萧何。
最后是张良,别看他是个谋士,但他绝不是光说不练的人。博浪沙刺杀秦始皇,便是他的手笔。此外张良是旧韩国公子,在韩地有巨大影响力,试问刘邦又如何不顾忌张良?
那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刘邦为何说陈平“难以独任”“不足为虑”呢?这是因为陈平为人诡诈,经常行不端之事。
当陈平刚刚投靠刘邦,就闹出了“盗嫂”和贪污的丑闻,因此,刘邦的许多手下都不喜欢他,并经常弹劾他。若无刘邦的回护,陈平或许早就被处死了。
纵观历史,凡是能造反者,总能团结一大批人。韩信有能力团结自己的旧部,萧何有能力在关中作乱,张良也有能力动摇天下。与他们相比,陈平不过只是个孤臣孽子,即使想造反也没人支持,更成不了气候。
因此,刘邦并不担心陈平造反,他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陈平的才能。而聪明的陈平自然也能懂刘邦,他既不会像韩信那样“造反”,也不用学张良隐居,更不必像萧何一样“自污”,因为陈平本身已经很污了。他只需老老实实地服务于皇家,自然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刘邦临死时,他确实没有让陈平独任,而是让忠厚实在的周勃当他的顶头上司。最终,周勃、陈平珠联璧合,共同抵御了吕氏外戚作乱,将汉文帝迎入长安,从而开启了文景之治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