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大宋皇帝赵佶有一次在玉津园(宋朝东京四大苑之一)接见辽国使者,时任太尉何灌奉命陪同辽使射箭。
何灌先发一箭,命中箭靶,周围人纷纷喝彩叫好。可是当他第二次发箭时,却没有射中靶心。辽国使者带着嘲讽的口气问道:“太尉这就不行了?”
(相关资料图)
何灌微微一笑,道:“并非我箭术不行了,只是您是客人,我出于礼节要让一让您而已。”说完,拿起弓箭,再次一箭命中靶心。
辽使一时间哑口无言。宋徽宗大喜,亲自赐酒,犒劳何灌。
百发百中的神箭手
何灌,字仲源,于公元1065年出生在开封祥符(今开封市祥符区)。
何灌自小家庭贫困,年少参军。虽然年纪不大,但他的骑射技艺十分精湛,尤其擅长射箭,百发百中,在军队中出类拔萃,十分引人注目。
后来,何灌凭着超群的武术本领通过武选,出任河东路(今山西永济一带)从事一职。
当时的河东经略使韩缜十分欣赏何灌的才华,曾对他说:“你是个奇才,我今天的位子早晚有一天是属于你的。”
出色的能力加上上司的赏识,何灌在仕途上得以顺风顺水,不久之后就升任火山(今山西河曲县)军巡检一职。
彼时大宋边界不宁,辽国人时常来骚扰。
宋辽边境有个叫贾胡瞳的地方,有一汪清泉,泉水清甜,辽人常常跨越边境来此处取水。
水源在当时的边疆分外珍贵,为了阻止辽人越境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并在泉水附近设立瞭望敌情的土堡。辽人见到此景,恼羞成怒,率军踏过国界,入侵大宋。
兵临城下,辽军叫嚣着让宋兵开城门迎战,何灌为了击退敌军,掏出弓箭,朝着辽兵方向瞄准射击,先后射死了数个辽兵。
可是辽人仍不愿退兵,何灌心生一计,朝着辽兵一方的山崖连射三箭。辽兵起初以为何灌想射人却射偏了,肆意嘲笑他,直到他们看清楚嵌在山崖石头中的箭头,才大惊失色,直呼神仙下凡,仓惶逃窜离去。
原来何灌的三支箭差不多射在了同一个位置,还把那块大石头穿了个洞,可见其射箭本领之精湛。
从此以后,何灌“神箭手”之名就在辽国广为流传。由于当时他官职不高,辽国人上上下下都不知道何灌全名,只知道北宋边境有位箭无虚发且力大无穷,能将箭矢深深射入山石中的何巡检。
数十年后,大辽萧太师与何灌相遇,提起此事,大赞当年宋朝有位何巡检,箭法如神。何灌听闻哈哈大笑,随即说道:“那个人就是我啊。”
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
政绩出色一路升迁
何灌后来调任河东将。
有一次,他与西夏军队狭路相逢,西夏骑兵在后头紧追不舍,何灌骑在马上,朝敌人射箭。他的箭锋利无比,能够贯穿敌人铠甲,从敌军胸前射进,背后穿出,再射中后面的敌人,真正做到“一箭双雕”。
西夏人从未见过此种箭法,吓得落荒而逃。
时任枢密院事的张康国爱惜何灌的才能,将其举荐给宋徽宗。
徽宗召见了何灌,并向其询问西北边境的局势,何灌用笏板(古代臣子觐见天子时手中所持的板子)在御榻之上比划,并指着自己衣服上的花纹向皇帝分析军情,绘声绘色,生动传神。徽宗虽不善于军事,却能听得明明白白,他感叹到:“天下敌情尽收于眼了!”
由于在战场表现出色,何灌多次升迁,先后历任提点河东刑狱、领威州刺史、知沧州等职位。
因为治理沧州有功,又被提拔为引进使(主管进奉礼物的官员)。
期间,皇帝曾命令何灌押送三十万石粮草到并塞三州。何灌上奏说:“河水太浅,不宜走水路运输粮草,如果走陆路,需要动用八千乘马车,过于劳民伤财。这个时节,沿途的麦子刚好成熟了,可以将运输粮草的钱用来加价向百姓收购麦子,充作军粮。”朝廷批准了他的建议。
由此可见,何灌有勇有谋,并非一介莽夫。
公元1114年,何灌知岷州(今甘肃省岷县),朝廷命令其在当地招募弓箭手。
北宋的弓箭手并不是专门负责射击的兵种,而是西北地区特有的防备少数民族入侵的民间武装力量。这些人自备武器,和平时期耕垦务农,自给自足,战时则上阵御敌、防守堡垒,保家卫国。
岷州气候干旱,民生艰苦,难以招募到太多人才。何灌向朝廷进言道:“如果在此处修缮水渠,引水灌溉庄稼,那么耕地就不会因为旱灾受损,百姓不会遭遇饥荒,自然乐于参加招募,朝廷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
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命令其在湟水流域当地发动民众兴修水利,凿引邈川水,灌溉数千顷偏僻的田地,造福一方百姓,河湟一带的人民把这些水利工程叫做 “广利渠”。
这个政策实施了不到半年,就颇有成效。修渠引水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耕地质量,获益田地面积达二万六千顷。
百姓收获粮食,不必忍饥挨饿,自然踊跃报名参加官府招募。何灌一举招到了七千四百位青壮弓箭手,是当时西北地区最成功的招募。
随后,何灌升任侍卫步军都虞候,成为步军司的负责人,统领京师禁军。
滚滚黄河战火连天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月,金军兵分两路,一路南下,攻打大宋。东路金军在大将完颜宗望的率领下,直奔黄河而去,试图渡过黄河,直捣东京。
北宋时期,黄河上有一座著名的大桥——浚州黄河大桥,该桥于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十一月开始修建,在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竣工完成。
浚州黄河大桥分为两段,连接河北浚州(今河南浚县)与河南滑州(河南安阳市滑县)二地。浚州境内的浮桥被命名为“天成桥”,在滑州境内的浮桥被命名为“圣功桥”。
这座刚刚建成不久的浚州大桥,是黄河上的要冲,堪称京师北方之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要想保卫东京,必须先守住这座浚州大桥。
为了保卫东京的安全,大宋朝廷下令将驻扎在东京三衙禁军的精锐部队抽出两万七千余人,调往黄河迎敌。
宋徽宗赵佶一心沉醉于书画,疏于政事,胆小怯懦,宠信奸臣。在京师岌岌可危的情形下,他没有鼓舞人心,团结臣民,力主抗金,反而下了一道罪己诏,将皇位禅让给了儿子赵桓(宋钦宗)后匆匆出逃。
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宋钦宗派宦官梁方平率领禁军骑兵七千余人驻守浚州天成桥(北桥)。几天后,朝廷又增派何灌领两万禁兵,驻扎在滑州圣功桥(南桥)。
南北两支禁军遥相呼应,确保黄河防线万无一失。
这点人马面对有备而来、兵强马壮的金军无异于螳臂当车,他们唯一能依靠的,就是黄河这道天险。
然而北宋时期朝廷腐败,京师禁军存在严重的冒领空饷现象。虽然名义上何灌统率2万士兵,但这只是账目上的人数。他麾下士兵实际只有几千人,而且作战能力不强。
最初,何灌对这个军事部署十分不满,他找到宰相白时中,说:“金人举国远征,势如劈竹,兵力强盛,我军本就难以阻挡。现在梁方平将所有精锐部队带去驻守北方,只留下一些老弱病残驻守黄河以南,万一北边战败,我们如何守卫都城呢?”
奈何白时中没有听从这一建议。
何灌心知肚明,单靠这点兵力不可能守住黄河南岸,因此多番推辞守将一职,但宋廷强行令其上任,封他为河东河北制置副使。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东路金军前锋部队逼近黎阳,来势汹汹,胆小如鼠的宦官梁方平不敢正面迎敌,竟抛下部队骑马逃跑。主帅一走,人心涣散,梁方平麾下的士兵也四处逃窜。
消息很快传到黄河南岸,何灌率领的两万步军司士兵看到河对岸的金兵人喧马嘶、旌旗招展,而北岸士兵已经不战自败,挤上桥朝南边跑来,顿时失去了作战的勇气,慌忙溃逃。
含冤受屈战死沙场
何灌见到情况危急,下令立即手下烧毁大桥。
滑州境内的宋兵奉命将“圣功桥”点燃。波涛滚滚的黄河面上,迅速燃起了一条长达两千余米的火龙,熊熊烈焰夹带着滚滚浓烟直冲天际,照亮了这条古老的河流。
这时,“天成桥”上还挤着数千名没来得及过河的北岸宋兵。前有烈火,后有追兵,这些人哀嚎着争相渡河,竟然自相践踏,有大批人和战马被挤下黄河淹死。即便有少数宋兵幸运地逃回北岸,也被随即赶来的的金人铁骑斩杀殆尽。
此时南岸士兵早已跑得干干净净,何灌一人难敌千军,无奈之下也只能骑马逃回东京。以至于金军的先锋部队赶来时未见一兵一卒守卫南岸,黄河天险不攻自破。
这个怪异的现象,大出金兵意料之外。他们在回过神来后,嘲笑宋人道:“大宋真的是没人了。哪怕留下一两千人驻守在此,我们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渡河南下。”
而留在北岸的金军大部队,不慌不忙地从附近找到十几艘小船用于渡河,花了整整3天才把所有的军队送到了黄河南岸。就是这至关重要的三天,让大宋丢失了最佳的获胜时机。
随后金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直逼东京。
已经沦为“光杆司令”的何灌赶回东京,请求朝见宋钦宗。然而宋廷将战败的责任全部归结于何灌,宋钦宗连见他一面都不肯,直接下旨让他守护京师西部边角。
何灌心中对黄河溃败一事深以为耻,决心以死殉国,一雪前耻。
他带领长子何蓟,领军在城西背靠城池与金军血战了整整三天,最终身负重伤而死,为国捐躯,终年62岁。
他的儿子何蓟在杀敌时,左臂被金兵的弓箭射穿,何蓟忍痛拔出箭,继续杀敌,最后伤重而死。而何灌部下的军官韩综、雷彦兴等人,也跟随他奋勇杀敌,直至全部阵亡。
何灌战死后,宋钦宗感念他的功绩,令大臣哀悼,并赏赐其家人金帛等物,风光大葬。
但是此时,朝中又有人上书,重新提起何灌在黄河不战而逃之事。于是,宋钦宗再次下旨追削何灌官秩。而那个率先逃跑的宦官梁方平,也于靖康元年二月被宋钦宗下令诛杀。
靖康元年十一月(公元1127年1月9日),完颜宗望、完颜宗翰率金军攻破东京城,徽钦二宗被俘虏,北宋灭亡,沦为千古之辱,史称“靖康之耻”。
南宋政权建立后,何灌的小儿子何藓上书宋高宗,为父亲鸣冤,请求为父平反。宋高宗念其为国而死,下诏复何灌为履正大夫(宋代官职,正五品)、忠正军承宣使。
结语
北宋末年,朝政腐败,军备懈怠,上有徽钦二宗昏庸无能,下有军士懒惰,贪生怕死。即使有惊世之才,在这种局面下也难以力挽狂澜。北宋的灭亡早已注定。
何灌是个生不逢时的神箭手,他的悲剧离不开所处的时代和局势。他本有万夫不当之勇,胸有丘壑、腹藏甲兵,是北宋难得的将帅之才。然而却因为时运不济,主公不明,处处掣肘,不但不能一展抱负,甚至因为上级失误背上了畏罪潜逃的罪名,抱憾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