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桓公见谢安石作《简文谥议》,看竟,掷与坐上诸客曰:“此是安石碎金。”
【译】桓温见到谢安写的《简文谥议》,看完后,丢给在座的宾客们,说:“这是谢安随便写写的佳作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笔记】
关于“碎金”,有两种解释:一是“碎”比喻篇幅短小,所以碎金就是短篇佳作;二是“碎”表示随意,碎金即是高手随意写写的好文章,也算是对谢安的一种夸奖。
《简文谥议》即为司马昱议定谥号为“简文”的文书。
没错,我们常说的简文帝中“简文”二字是东晋第八任皇帝司马昱的谥号。
我想,但凡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应该都知道“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官员等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而评定的一种称号。而影视作品中之所以还常出现某角色自称谥号的台词,大概是从编剧到导演到演员到剪辑都不知道那是谥号的缘故。
刘注引《晋纪》所载谢安此文:
谨按谥法:“一德不懈曰简,道德博闻曰文。”《易》简而天下之理得,观于人文,公成天下,仪之景行,犹有仿佛。宜尊号曰太宗,谥曰简文。
这里讲的“谥法”,即《逸周书·谥法解》中记载的评定谥号的准则。“一德不懈曰简,道德博闻曰文”是其中的两句。
《逸周书》一般被认为是一套先秦文献汇编,但成书年代存在争议。其内容庞杂,涉及天文、历法、历史、礼制等许多方面。《谥法解》是其中一篇假托周公之名,叙述取谥标准的文章。除了“一德不懈曰简,道德博闻曰文”,
还有“扬善赋简曰圣……照临四方曰明……经纬天地曰文……绥柔士民曰德……刚强直理曰武 ……安民立政曰成……渊源流通曰康 ……容仪恭美曰昭 ……克定祸乱曰平……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蚤孤短折曰哀……”等等等等。
一般谥号都是好词儿,尤其是官员的谥号,只是赞美的角度和程度不同而已,否则皇帝就不必给他谥号了。
但皇帝不一样,几乎所有皇帝都有谥号,但有些皇帝的生平确实找不出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那么在他死后也有可能得到恶谥,即不好的词儿,如周厉王、隋炀帝等。但实际上,只有末代帝王比较容易得到恶谥,因为他们的谥号是新朝皇帝定的,需要为了强化自己的合法性而丑化前任,如隋炀帝。而就算没什么作为,甚至做了些坏事,只要即位者还是自家人,总不会得到太坏的谥号,两晋这种皇帝就很多了,如惠帝、愍帝、哀帝、安帝。
谥号有一个字的,如魏明帝;有两个字的,如这里的简文帝。又,两汉皇帝的谥号,从文帝开始,都是两个字。因为他们共有一个“孝”字,如文帝其实是孝文帝;武帝其实是孝武帝,所以后人称呼的时候就把“孝”字给省了。当然,刘秀是光武帝,没有“孝”。
到唐代以后,皇帝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比如唐玄宗李隆基,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明成祖朱棣,是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这里提到的“玄宗”、“成祖”、“圣祖”,是皇帝的庙号,即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其实我们前面提到过,司马昱的特别之处不在于他的谥号,而在于他的庙号是太宗。
唐以前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虽然东晋时庙号已经比较常见,但“太宗”这个庙号还是有点不一样。开国之君称祖,继任且功绩卓著者称太宗,其他皇帝就随便用一些中性词仿佛才是符合惯例的庙号。
毕竟我们知道的那些个太宗,都不是一般人儿。但地方政权东吴的不怎么成器的第三任皇帝孙休也是太宗,那司马昱又怎么就不能是太宗呢?
———— end ————
关注“庆月散记”,分享无用小知识!
欢迎转发!
本文为独家原创,转载请后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