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9年,秋季。
【资料图】
卫青奔袭龙城一事,激怒了匈奴单于,单于继续以往南下袭扰策略,纵兵南下,疯狂劫掠渔阳一带,渔阳百姓深受其害。
公元前128年,秋季。
匈奴再度南下,入侵辽西,辽西太守被杀,人口被抢走两千多人。
在渔阳驻防的韩安国也受困城内,不敢出击。渔阳、雁门外围同样被劫掠,人口被掳走千余人。
汉武帝马上下令韩安国转移驻防地点,屯驻右北平,韩安国病死在了当地,汉武帝又下令让李广屯驻右北平,总算稳住了局势。
那一年,汉朝东部边境其实相当危急。
汉武帝为了分担东部边境压力,命令卫青、李息两人分别由雁门、代郡出兵,斩获千余人而还。
但是,对于如何解决匈奴频频袭扰的问题,汉武帝迄今为止还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答案。
如果要算北击匈奴的时间点,从公元前133年起算,汉军出击匈奴的时间已经有五年的时间。
在这五年的时间里,汉军出击仅有三次:
第一次马邑伏击
第二次龙城奔袭
第三次兵出雁门、代郡
如果要计算真正的战果,汉武帝清楚的明白,汉军出征五年,没有什么战果。匈奴基本的有生力量,也没有受到打击。
面对此种局面,汉武帝当时并没能找到解决匈奴骚袭北境的最佳办法,为此,他发布诏令,广招天下贤才。
“冬,十一月,诏曰:“朕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壅于上闻也。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其议二千石不举者罪。”
他广开孝廉的诏令终于让他等来了三位人才。
主父偃、严安、徐乐。
三人上书言事,都提到了匈奴一事。
主父偃:
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引秦朝李斯话)
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引刘邦时代御史成进话)
严安上书曰:
“今天下人民,用财侈靡,车马、衣裘、宫室,皆竞修饰,调五声使有节族,杂五色使有文章,重五味方丈于前,以观欲天下。彼民之情,见美则愿之,是教民以侈也;侈而无节,则不可赡,民离本而徼末矣。末不可徒得,故缙绅者不惮为诈,带剑者夸杀人以矫夺,而世不知愧,是以犯法者众。臣愿为民制度以防其淫,使贫富不相燿以和其心;心志定,则盗贼消,刑罚少,阴阳和,万物蕃也。
徐乐上书曰:
间者,关东五谷数不登,年岁未复,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观之,民宜有不安其处者矣。不安,故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故贤主独观万化之原,明于安危之机,修之庙堂之上而销未形之患也,其要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
汉武帝收到这三人的上书之后,茅塞洞开,三人的话直接让汉武帝以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来审视这场战争。
第一点:主父偃引用李斯、成进所言,点透了与匈奴作战的核心问题所在,具有较强的机动性
第二点:严安所言,其实是经济方面的问题,简单而言,就是大家都喜钻营工商也,农业经济积极性降低。
第三点:徐乐所言,直接告诉他天下黎民百姓的问题,大家过的比较贫苦。
汉武帝看完他们的奏章,直呼““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
因为这三人的上书言事,让汉武帝想明白汉匈战争是一场注定漫长的战争,作为帝王的他,开动战争机器固然简单,但是如何持续性的运转战争机器,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汉武帝的破题之法,就在三位大师的上书中。
他想出的这套绝佳办法,完美融合了三位大师所提出的三类问题。
天下养马。
汉武帝亲下诏令,鼓励民间养马,不仅可以免费领取幼马,养的好,生得多,还有奖励,
本质而言,汉武帝此举将百姓直接绑在了他的北征大梦上,他以养马解决民间喜钻工商业的问题,又以养马奖励解决了百姓生活贫苦的问题。
此举,可谓一举两得。
公元前127年,冬季。
匈奴再度南下,在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
匈奴三年南下侵袭,汉武帝终于发现了他们的一个致命短板,那就是河套一带的白羊王、楼烦王,这几年的时间,匈奴主要劫掠区域几乎都在汉朝边境的东部区域。
河套地区鲜有战况。
此次匈奴南下侵袭上谷、渔阳之际,汉武帝派遣卫青、李息分别从云中、上郡两地果断出击,直扑河套地区,出其不意的拿下的匈奴口中的河南地,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馀万。
盘踞于此的白羊、楼烦两王仓皇西逃。
此战后,汉武帝听取主父偃的建议,移民十余万进入河套地区,置五原、朔方两郡,同时命令苏建在河套一带修筑朔方城,成为了北征匈奴的前沿军事堡垒。
至此,汉匈战争进入了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