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14个儿子,绝大多数不得善终,李世民亲手结果了一个,武则天干掉了3个,长孙无忌杀掉2个,唐高宗杀1个,其他大部分结局都不好。


【资料图】

当初,李世民是靠着玄武门事变,干掉李建成、李元吉,逼着李渊让位给他,才登上帝位。

因此,李世民后面选太子的时候,极力避免兄弟相残的悲剧重演。

可他没想到的是,这样的悲剧一样也没能避免,而且愈演愈烈。

他的那些儿子,有兄弟相残的,有谋反的,还有死于朝廷党争的......

但总体上是由两起重大事件牵连进来的人比较多。

第一起:储位之争。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争夺太子之位,主角是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但是被卷入进来的还有晋王李治、吴王李恪。

原本李承乾是太子,李世民也没想过要废了他,但对他的要求格外严格,稍有差错就会被批评。

与此同时,李世民却对第四子魏王李泰格外宠爱,即使按照制度,李泰到了应该去封地就藩的年龄,李世民都舍不得放他走。

而且对李泰的各种封赏、待遇实际上已经达到太子的标准,甚至有些比太子还要好。

这就对外界释放了严重的错误信息。

李承乾老是被批评,李泰总得到表扬,还有各种赏赐和待遇,这让李承乾误以为李世民心里有废了他的打算。

而魏王李泰则看到李世民对他这么恩宠,就认为自己有竞争太子之位的资格。

于是,兄弟二人围绕着太子之位展开争夺,各自形成自己的派系势力。

最终在李泰的步步紧逼下,李承乾干脆谋反,只有自己当上皇帝,才能保住一切权力。

但事情泄露,李世民收到情报后,逮捕了李承乾,将其贬为庶人,流放黔州。

但事情并未因此结束,因为太子之位依然悬而未决!

就在李承乾和李泰两股力量进行对决期间,其实有第三股力量一直躲在暗处注视着这一切。

那就是支持晋王的一股力量,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

李承乾谋反案结束后,在长孙无忌等人的运作下,李世民也考虑到晋王李治生性仁厚,将来不会对兄弟下手,所以立李治为太子。

同时将魏王李泰降为东莱郡王,几年后又封为濮王,给撵出京城去封地了。

李治被立为太子后不久,李世民发现李治的性格有些懦弱,而且太过于循规蹈矩,不是当皇帝的料。

所以想废了李治,而李世民的儿子中,吴王李恪有文武之才,素有名望,是最像自己的一个儿子,因此想改立李恪。

但在长孙无忌的积极阻止下,李世民虽然打住了这个想法,却给李恪带来灾祸。

长孙无忌因这件事认为李恪是李治皇位的一个威胁,有了除掉李恪的想法。

李世民去世后,李治登基,但长孙无忌实际掌控朝政,他故意将高阳公主的家庭纠纷案升级为谋反案,并将案件扩大化。

长孙无忌在查办这起案件的过程中,诬陷吴王李恪、巴陵公主夫妇谋反。

并以强力手段杀了李恪、巴陵公主和柴令武,李恪的弟弟蜀王李愔也被连坐而遭到流放。

至此,储位之争导致的后遗症宣告结束。

这件事导致的后果是,李世民的四个儿子因此死亡。

废太子李承乾在谋反案之后仅仅过了一年,就死在流放之所黔州,年仅26岁。

李泰被撵出京城后,抑郁寡欢,没几年也死了,年仅32岁。

吴王李恪直接被长孙无忌干掉,年仅34岁。

蜀王李愔在流放途中病死,年龄未知,可以肯定的是比李恪还要小。

第二起:齐王李祐谋反被杀。

李祐这个人性格偏激暴躁,不学无术,喜欢游猎,还有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人。

李世民三番五次批评过他,依旧不知悔改,照样我行我素。

所以李世民就给他找了一个老师来管教他,这个人叫权万纪,当时的官职是谏官,但此人是一个小人。

权万纪一来,就把李祐宠信的昝君谟、梁猛彪等不三不四的人给赶走了,把他蓄养的猎鹰猎犬也给扔了,并严禁李祐随意出城。

但李祐作为老油条,是不可能就这么老实下来的!

亲信被赶走了,他又秘密召回,还更加宠信了,鹰犬被权万纪放走了,他就在城里打打麻雀什么的。

这时,李世民担心李祐不思悔改,接二连三地派出使者训斥李祐。

但李祐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毕竟已经被训斥习惯了,但权万纪可不这么想。

他是皇帝派来给齐王当老师的,这齐王天天被训斥,说明他这个老师没教好,担心皇帝找他麻烦。

于是,在权万纪的一番忽悠下,成功地让李祐相信,皇帝这次要动真格的了,顺便忽悠着李祐写了一份认罪悔过书。

权万纪就带着这份悔罪书回京向皇帝汇报工作了。

他对李世民说,齐王已经知道自己错了,还写了悔罪书,原本对李祐的不轨行为十分震怒的李世民,这时才怒气消除。

他看到这份悔罪书,以为是权万纪教导有方,所以赏赐了权万纪。

但因为李祐犯的错实在太多,李世民还是下了一份诏书责备了一下他,最尴尬的是,那份悔罪书被附在了责备李祐的诏书里。

悔罪书原本只是他和权万纪的私人协议,是让他拿去替自己求情的,现在竟然被写进诏书,这属于私密协议被公开了。

而且权万纪受了重赏,自己却被责备,他认为是权万纪出卖了自己,拿着悔罪书去邀功。

所以李祐十分愤怒,扬言要干掉权万纪,两人的关系就此决裂。

但权万纪此后对他的管束却是越来越严厉了,后面干脆直接把昝君谟等人关进大牢,同时还上报了朝廷,这下直接惹怒了李祐。

李世民收到汇报后,下令让刑部尚书刘德威前往齐州处理,刘德威来到齐州一番查访后,确认此事属实。

所以,李世民要求权万纪和李祐一起进京说明情况,权万纪奉诏先行。

事情闹到这一步,李祐对权万纪简直恨透了,直接派人追上权万纪,把他干掉并肢解。

此事一出,不反也不行了,李祐干脆扯旗谋反,集结兵力,修筑城防,一副要和长安干到底的架势。

齐王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李世民十分震惊,他怎么也没想到这小子竟然胆敢谋反。

于是立即派出李世勣前去平乱,但李祐不学无术,加上他结交的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根本没有本钱谋反。

他把旗子竖起来后,根本没人响应!

还没等到李世勣出马,他就被手下兵曹杜行活捉送到长安了。

最后被李世民下令赐死,贬为庶人,以国公之礼下葬。

第三起:李唐宗室反对武则天被集体剿灭。

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加紧了称帝的步伐,眼看着李唐江山就要被篡夺,李唐宗室集体不满。

于是联合起来试图推翻武则天,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越王李贞联合宗室起兵推翻武则天这件事。

由于前期准备不充分,起兵比较仓促,导致很快就被镇压,李贞父子也兵败被杀,武则天开始清洗李唐宗室。

这次起兵事件,导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八子李贞被杀,第十子李慎由于支持李贞受到连坐被流放,死于流放途中。

唐太宗的第十四子曹王李明,则是在武则天称帝前夕,卷入章怀太子李贤谋反案。

武则天逼死了自己的次子李贤,但在此之前,曹王李明被告发与章怀太子李贤通谋,被逼自尽。

还有一个李恽,是唐太宗第七子,在唐高宗中后期遭到箕州录事参军张君彻诬告谋反,自杀于家中。

后来唐高宗李治查明真相后,杀了张君彻,恢复了李恽的名誉。

以上,都是唐太宗的儿子中,没能善终的,共有9人。

而善终的人里面,只有两个,一个是唐高宗李治自己,毕竟是皇帝,没人能动他,另一个是赵王李福,活到670年去世,剩下的三个属于早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