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丞相之遗志, 讨篡汉之逆贼。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诸葛亮很明显是三国知名度最高,人缘最好,形象最正面的人物之一,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匡扶汉家基业。


(资料图片)

在他死后,还有一人继承了他的遗志,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他就是姜维。

姜维此人平生也不算顺畅,在幼年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之后在又为州从事,因为他父亲姜囧是为了护卫郡守而死在战场上,姜维也因此被赐官为中郎,天水郡参军。

建兴六年,姜维和梁绪、尹赏、梁虔等人在按例巡查各地,当时天水太守马遵得到情报说诸葛亮率领大军来打他们了,各县的领导都纷纷响应,场面一度很混乱。于是马遵很有理由怀疑这里面有姜维这些人,他们叛变了!立刻吓得赶紧跟着随郭淮逃到上邽。

姜维也是懵了,赶紧让人去追问问怎么回事,自己什么都没做怎么就突然叛变了呢。但是那些人跑得太快没追上,等到他们想回城的时候城门却被关了,死活不给开门。姜维没办法只能先暂时去冀县去,却没想到冀县照样不给姜维开门,这下姜维可是真生气了,你们既然都不给我开门,不是说我叛变吗,那我就叛变给你们看好了。

转头就去找诸葛亮了。

姜维投了诸葛亮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路升迁,凭着诸葛亮对他的赏识,一直做到了大将军,独掌军权。

诸葛亮在给蒋琬的信中说过: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是凉州上士,考察姜维的才略,即使是李邵、马良也不如姜维。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在五丈原不幸病逝,在去世之前特意让姜维次于魏延断后,但是魏延这人有反骨,特别不服气自己被杨仪调遣,赌气自己一个人率军绕路走人了。姜维没办法只能先自己带人击退司马懿,回到成都后,姜维因功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

一直到刘禅投降,姜维都还在坚持要光伏大汉,于是就跟着假意投降,图谋时机成熟就反叛,最后却被识破被杀。

纵观姜维的一生,可以说是先曲折后风光的,但是他这的政治生涯中有一个决策十分具有争议性,那就是后期军事部署调整的“敛兵聚谷”。

“景耀元年,维……还成都,复拜大将军。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悬)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于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所谓敛兵聚谷,就是在谷口诸围的分散防守变在重要的关隘集中防御,组成诱敌深入的口袋阵,又派傅佥、蒋舒率兵守阳安关,建立战略纵深防线,构筑阶梯级防御体系。

第二是直接拉长敌军补给线的同时收集粮食、坚壁清野,之后展开大规模的反击战,最大程度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从而扭转双方兵力差距的目的。

这个部署无疑是灵活多变的,也是姜维本人对诸葛亮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充分利用了蜀汉地形进行稳固防守,又十分注重和魏交战时给予对方沉重的打击。不过这个只是理论方面的设定,在真正的战场需要的是随机应变的策略,因为敌人并非静止不动的,他们也会改变策略。

姜维的策略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主帅和一个有能力权衡最后进退的君主,蜀汉是欠缺的。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蒋琬等人的作战想法不统一,将领的严重分歧必定会导致战争的失败。再加上朝廷之上主张投降和对战争产生厌恶的人越来越多,姜维本人作为将领,只能在前线发挥作用,朝堂之上君主昏聩、奸佞当道,最终使得姜维的战略失败告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