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在古代战事频繁,所谓时势造英雄,因此也出现了不少名将。晚唐诗人曹松有一名句,叫“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个杀伐果断、用兵如神的将军都是踩着成千上万人的尸骨爬上来的,可往往这样的大将不谙人情世故,性格刚正不阿、桀骜不驯,很容易功高震主。战时君主可能要仰仗他们,一旦战争结束他们就会成为君主的眼中钉肉中刺。君主对待这些功高震主的大臣要思考自己该如何制衡他们,最简单的制衡方法当然是将他们杀害,死人是不会威胁到自己统治地位的,历史上也确实有很多皇帝采用直接杀害的方式解决功高震主的大臣,最有名的莫过于刘邦默许吕后杀韩信。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在楚汉争霸的过程中韩信偏向哪一方哪一方就能获胜。但刘邦还是比项羽更会用人,敢于将无任何指挥经验的韩信从小兵直接提拔成大将军,韩信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誓死效忠汉王。可惜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刘邦统一天下后就越来越不满韩信的狂妄自大,将韩信从掌握兵权的齐王改封为楚王,后又贬为淮阴侯。最后韩信被人诬告与陈豨勾连反叛,被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要怪只能怪韩信不懂人情世故,在刘邦的屋檐下仍然目中无人,导致被皇帝猜忌,落得个夷灭三族的下场。
相比于韩信,汉初三杰中另外两人就聪明的多,他们就是张良和萧何。同样为大汉建立立下不世之功的他们自然也被刘邦猜忌过,但都凭借着自己的智谋打消了刘邦的疑虑,得以善终。从张良和萧何二人的做法就可以得知功高震主的大臣若想免得杀身之祸应该怎么做。
不贪权贵,急流勇退
张良就是采用这一方法免得杀身之祸。刘邦对张良的评价很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是张良最好的写照。刘邦开国后论功行赏,将张良列为第一功臣,打算赐给张良3万户的封邑,但张良坚决拒绝,并把自己能够建功立业的功劳归功于遇到刘邦,自己实际的功劳微小,只愿意受封1000户的留地,刘邦便封张良为留侯。
此后张良一直托辞多病,很少外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日渐稳固,张良也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到“帝者宾”的地位,在刘邦东征西讨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也极少参与谋划。最终在见证了韩信被害、各路异姓王被讨伐的悲惨结局之后,张良决心退隐,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刘邦没有阻拦。此后张良果然放弃了一切荣华富贵,再也不问世事,得以善终。
自污名声
萧何就是采取自污名声的方法来明哲保身。萧何是汉初三杰中最早追随刘邦的人,刘邦能成为沛公也有萧何推举的功劳。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萧何一直负责后勤事务,无论刘邦在前线输多少次,萧何总能再集结新的部队送上前线,源源不断地给刘邦提供支援。但刘邦成就霸业开创汉朝之后也可开始怀疑萧何,毕竟萧何经常与百姓在一起耕种,虽然这是为了保障粮食丰收,但在皇帝眼里这就是笼络民心的手段。
萧何得知刘邦开始怀疑自己以后大惊失色,但若直接去解释恐怕刘邦也不会信。最后萧何想到了自污名声办法,皇帝最怕的是事事做到滴水不漏的臣子,这样的臣子没有缺点不好驾驭,只有让皇帝抓住自己的把柄,才能打消他的顾虑。于是萧何开始刻意成为“贪官”,肆意搜刮百姓,最后也得以善终。
当然,除了以上两个方法外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遇到比自己更猛的君主,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的皇帝,大唐最大的功臣就是李世民自己,无论手下大臣灭了几个国,立下了多么大的功劳,也无法撼动李世民的地位,那么自然也不会招致杀身之祸,可惜像李世民这样的皇帝历史上又能有几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