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年形势图
01
(相关资料图)
康定元年(1040年)五月,三川口之战,宋军惨败。
宋仁宗为扭转不利战局,任命:
夏竦为陕西路经略安抚使;
范仲淹和韩琦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
庞籍担任鄜延路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
八月二十八日,范仲淹来到延州府,正式上任,接管鄜延路军政大权。
范仲淹没来之前,鄜延路是重灾区,李元昊就跟进自家后花园一样,为所欲为;
范仲淹上任之后,鄜延路马上变成了铜墙铁壁,让李元昊碰了一鼻子灰。
上任后,范仲淹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策略。
制定了以守为攻,以战迫和,修城建寨,屯兵营田;安抚诸羌,发动百姓的防守方针。
目标就是守住自己的地盘,迫使李元昊称臣求和!
范仲淹化身成范修城,不停地上书:修城,修城!
光修城也没用,还得强兵!
在此之前,大宋军制规定:
部署领兵万人、衿辖领兵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
不按战将能力,只以官职大小,由低到高依次冲阵;
一切行动必须听从指挥,不听军令者,哪怕打了胜仗,只算有过不算有功。
到了仁宗时期,大宋军队就形成了以文制武的局面,所有武将必须按文官主帅的意思打。
范仲淹:这不胡闹吗?不能再这么搞了!
从现在开始,延州府18000守军,分成6部。
范仲淹的军令只有一个,守住鄜延路,至于具体怎么守,你们随意。
只要你能守住城池,只要你能带出精兵强将,天塌下来了由我顶着!
在范仲淹大刀阔斧的改革下,之前屡败屡战的鄜延路一众武将,战斗力瞬间暴增。
正是范仲淹的出现,给了种世衡发挥才智的舞台!
02
种世衡,河南洛阳人。
他的叔叔兼养父种放是太宗、真宗朝有名的大儒,还是大宋第一“神棍”陈抟祖师的弟子。
种放当了一辈子隐士,死却被追谥为工部尚书。
种世衡继承了全部家产。
可他却全分给了兄弟们,只留下了老爹的图书。
不过,种世衡真不是读书的料,既没中进士,也没搞出点才名。
后来,因为荫封出仕,曾担任泾阳知县、通判凤州等。
种世衡这哥们,属于油盐不进那种。
当时凤州有个“螃蟹”,叫王蒙正。
种世衡新官上任,王蒙正就派人贿赂他:
“小种同志啊,东西你收下,我们就是哥们了,有财一起发。”
种世衡毫不犹豫,正气凛然地就给拒了。
王蒙正非常生气,后果很重。
种世衡可能不知道,王蒙正是当朝太后刘娥的姻亲(刘娥前夫兼哥哥刘美儿子刘从德的老丈人)。
刘娥画像
当初宰相寇准动了王蒙正,都被刘娥搞罢相了。
你一个小小通判居然敢不给王大爷面子?
种世衡轻轻松松被拉下马,被贬窦州。
弟弟种世材以降官一等为代价,捞了他一把,才改任孟州司马。
03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刘娥病逝。
宋仁宗开始亲政。
王蒙正的大靠山倒了,好日子到头了。
景祐四年(1037年)二月,王蒙正被文官一通收拾,流放岭南。
这时,有人想起被王蒙正陷害的种世衡,特意提升他为卫尉寺丞。
不久,又被派到西北担任鄜州判官事。
官不大,但好也是个文官,大宋文官小日子可不错啊。
但种世衡自从调到西北后,从来都没有混吃等死,上班摸鱼,虚度光阴。
因为他知道,自己脾气臭,连个进士都不是,如果按部就班,跟文官老爷们混,终身都没有出头之日,只能做一辈子小吏。
便想弃笔从戎。
这个念头很危险......
04
利用闲暇时间,种世衡将鄜延路山川地貌全给摸了个遍。
大宋兵败后,他一直在思索克敌制胜之策。
范仲淹的到来,有如拨开云雾见天日。
种世衡非常赞同范仲淹修城的做法。
找到范仲淹:
“范公,延州东北二百里有个被废弃的城池,唐时叫宽州(今陕西榆林市清涧县)。只要重修宽州,一可稳固延安的形势,二可致让河东军粮输送方便,向北发展还可以谋取西夏银州、夏州。”
范仲淹一听,眼珠子都亮了,亲自向朝廷保举,委任种世衡全权负责在宽州修城。
此刻的种世衡,意气风发。
但李元昊不会坐视不管,种世衡修城时,一直派小股部队骚扰。
对此,种世衡和范仲淹早有准备,只要你敢伸爪子,全给你砍了。
就这样,种世衡率兵一边战斗,一边筑城,终于在宽州修造了一座军事堡垒。
可还没等种世衡松口气,手下人来报,城中没水!
没水,怎么守?大家伙都想放弃此城!
种世衡早就调查清楚,古籍记载此地必有泉水。
下令马上凿井取水。
挖呀,挖呀......
最终,种世衡的坚持有了回报,井里出水了!
宋仁宗得知种世衡的事迹后,亲自赐名为“青涧城”。
在范仲淹的推荐下,种世衡升任内殿崇班、知青涧城事,全面负责驻守清涧城。
完喽,种世衡彻底成为武将了......
05
光有了坚城不够,还要练出一支精兵强将驻守。
怎么练?
种世衡在青涧城中,全民练兵!
怎么强军?
种世衡用尽了办法,其中主要一个是练射箭。
不论男女老少,不论出身,甚至罪犯也没关系,只要箭法好,你就能升官发财!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日后大名鼎鼎的种家军来了!
青涧城只要会走路的人都会射上一箭,箭术高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问题也来了——
种世衡这个折腾方法,太特么废钱了!
宋朝有钱吗?确实有钱。
朝廷每年支付海量军费。
宋夏战争爆发后,宋仁宗还自掏腰包,往西北拔了巨款。
但自古,军饷能发到种世衡、以及普通大兵手里的,就剩不了多少了。
再说,朝廷也不会同意种世衡这么花钱。
军中人人像种世衡,大宋财政根本吃不消。
所以,种世衡也没废这劲,向朝廷开口要钱。
而是自己想办法!
06
首先,种世衡私自开垦营田二千顷,产食全归清涧军。
然后,种世衡违规招募军商,给他们一大笔本钱,得利之后,一起分润。
而且,种世衡的军商跟陕西的蕃人、羌人做生意。
种世衡通过这样的方法,赚了个盆满钵满!
而赚来的钱,种世衡分文不取,全分给了手下将士。
如此一来,清涧军上下,有谁不会为种世衡效命?
更妙的是,如此一来,蕃人、羌人也对种世衡感恩戴德,言听计从。
他们与西夏人系出同门,沾亲带故,西夏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比谁都清楚。
帮宋军打探西夏军情,通个风报个信,简直不要太简单。
因此,种世衡很快就让清涧城成为大宋抗夏的防守基地和反攻跳板。
让李元昊如鲠在喉,却又无可奈何!
欧阳修将种世衡与狄青并列,称赞道:
“臣伏见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
07
但是,种世衡的种种做法,是宋朝皇帝最不能接受的!
大宋绝不容许你这样胆大包天的武将存在!
范仲淹在还好,会帮他兜着。
可很快,范仲淹就被调走了。
种世衡很快就被弹劾了。
庆历二年(1041年),一群文官老爷奉旨将种世衡拿下!
罪名是现成的:
私自屯田?砍脑袋!
军人通商?砍脑袋!
私通蕃人?还是砍脑袋!
关入大牢。
眼看一代名将不死于敌手,而要死于文臣攻讦。
鄜延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庞籍看不下去了,以性命担保:种世衡绝无谋反之意。
还亲自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奏疏:
不就是带着手下军士发财嘛?朝廷的军饷多久没发了?前线将士不自己想办法都去喝西北风吗?
庞籍人称天子御史,为官清廉,公忠体国,德高望重。
重要的是,庞籍是最顶级的文臣,日后必定能宰执天下的那种。
好使!
种世衡终于逃过一劫......
庆历五年(1045年),种世衡病逝,享年60岁。
PS:
种世衡有8个儿子,皆在军中服役。
种诂、种谔、种诊、种谊都是军中名将,人称三种;
种世衡的孙子种师道、种师中更是北宋末年名将。
种家子弟,五代从军,数十人战死沙场。
守护大宋近一个世纪。
时人称之为种家军。
最惨的是种师道。
靖康之耻中,种师道率军回京勤王,出任枢密副使,明明有机会力挽狂澜,拯救时局,可他却备受徽宗、钦宗以及大宋文官排挤、猜忌,最终郁郁而亡。
化作北宋灭亡前夕一曲悲壮的绝唱。
种师道死后不到半年,北宋为金军所灭。
《宋史》在评价种家军时,深情地写道:
宋惩五季藩镇之弊,稍用逢掖治边陲、领介胄。然兵势国之大事,非素明习,而欲应变决策于急遽危难之际,岂不仆哉。种氏自世衡立功青涧,抚循士卒,威动羌、夏,诸子俱有将材,至师道、师中已三世,号山西名将。徽宗任宦竖起边衅,师道之言不售,卒基南北之祸。金以孤军深入,师道请迟西师之至而击之,长驱上党;师中欲出其背以掩之,可谓至计矣。李纲、许翰顾以为怯缓逗挠,动失机会,遂至大衄,而国随以败,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