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也叫姜尚、姜子牙。他的祖上是当官的,曾经辅佐禹治水有功,因封地在吕这个地方,所以他也被称作吕尚。姜太公出生的时候,他家已经成为了普通百姓家庭了,然而他是一位有志青年,他自学天文地理、军事谋略,更是深入学习了治国安邦之策,他的理想是有朝一日能为国效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用,他总是怀才不遇,一直到了70岁,还是一事无成。他这把年纪换了其他人早就挂了,就算还活着,也是心灰意冷,然而他却一直坚信有朝一日终究会脱颖而出,所以说论心态的重要性。
(资料图)
然而在姜太公72岁的时候,在渭水之滨垂钓的他终于遇到了他的伯乐,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文王姬昌。姬昌和姜太公相谈甚欢,他认为姜太公就是他一直苦苦寻找的千里马,他立马拜姜太公为师,邀请他辅佐自己治理国家,姜太公也就这样成为了周文王的首席智囊。
相传,姜太公钓鱼时候,他的钓钩是直的,且离水面三尺。大家都嘲笑他这样怎么能钓到鱼呢,姜子牙只是笑着回答:“愿者上钩。”,后来姜太公还真钓到了伯乐周文王。这也是典故“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源。
周文王姬昌曾经一度被商纣王囚禁在羑(yǒ)里,后来他的部下多方斡旋,才将他解救了出来。于是,周文王开始和姜太公默默策划如何推行仁政,壮大周朝,准备取代商朝。周文王在处理了虞、芮(ruì)二国的国土之争后,他逐渐得到了其他诸侯的拥戴。周文王又趁机出兵讨伐了不听话的崇国、密须和犬夷,周王朝日益强大起来,这些都离不开姜太公的谋划统筹。
周文王去世以后,周武王继位。周武王九年,一心要完成父亲遗志的他决定搞一次东征的军事演习,试探诸侯的态度,这次出师得到了八百多个诸侯的起兵响应。大家都觉得可以直接讨伐商纣王了,周武王却认为时机还不够成熟,选择了退兵,继续等待时机。
又过了两年,商纣王杀死贤能又忠心的比干,囚禁了箕子,商朝更加混乱。周武王看到时机成熟,觉得可以出兵讨伐商纣王了,但是出师前占卜的时候显示不吉利,其他臣子都很恐惧,只有姜太公镇定自若,他力劝周武王继续出兵。周武王在牧野大战中大败了商纣王,最终灭掉了商朝。
灭掉商朝之后,周武王听从了姜太公的谋划,他先是举行了仪式向神祇禀告讨伐商纣一事;接着又废除了商纣王的暴政,救济贫民百姓,释放箕子,重修比干的墓地;最后,周武王把象征权力的九鼎迁移到了周国,继续在周王朝实行德政。
周武王平定了天下之后,对功臣进行论功行赏,他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做出贡献的姬姓亲族、有功之臣为诸侯以拱卫周朝。周武王把齐国营丘这个地方封给了功勋卓著的姜太公,姜太公也成为了齐国的开国之君。
姜太公到了自己的封地以后,他任人唯贤,勤政爱民,简化礼仪以适应当地人习性;他因地制宜,在注重发展黍、稻生产的同时,根据当地资源发展渔业盐业,并大力发展工商业,通过这些措施使齐国逐步由地小民贫的诸侯发展为雄居于东方的强大诸侯,为后来的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奠定了基础。
姜太公在齐国的这些治国政策在史记中的货殖列传中被司马迁当做典型的商业成功案例重点宣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
周武王去世以后,周成王继位,周公旦辅政,管叔、蔡叔起兵作乱,淮夷、徐夷等趁机起兵,姜太公辅助周公旦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再次为周王朝立下赫赫功劳。
周成王去世以后,姜太公又接受托孤,拥立周康王顺利继位,他也成为了周王朝的四朝元老。
周康王六年,139岁的姜太公才走完了他这坎坷而又轰轰烈烈的一生。后人对他非常推崇,尊他为兵家的鼻祖、武圣、百家宗师等等。
姜太公前半生可以说一直怀才不遇,一直过着底层的寒门生活,但是他能够动心忍性,默默等待机会,最终等到了他的贵人姬昌并连续辅佐周朝四代,一展才华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的这句话是对姜太公这一生最好的评价。姜太公的一生也在提醒我们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放弃自己的追求,要永远保持一颗积极向上、滚烫的心,哪怕是当身处逆境之中,也不要忘记年轻时许下的凌云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