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教学为先”,要尊重贤德之人。但贤德之人虽然有,如果遇不到明君,也很难被重用。所以重用贤才要排除这十重难处,才能使贤人、圣人受到重用。

孔老夫子是圣人,他在世的时候周游列国,希望把自己良好的仁爱学说传播天下,为哪一个国君所采用,把国家治理好,为天下人做出良好的示范,让天下人都来学习,却遭遇了重重困难。

当孔子到达楚国的时候,楚昭王本来想任用孔子,为了表示诚意,还想把方圆七百里的土地封给孔子。但这时候,令尹子西就来进谗言,他说:“大王您看,在您出使诸国的使臣中,有没有像孔子的弟子子贡这样的人才?”楚昭王一想,摇了摇头说:“没有。”子西又问:“大王的相国之中,有没有像颜回这样德行高尚的人?”楚昭王又说:“没有。”子西说:“楚国的各部长官有没有像宰予这样的人呢?”楚昭王仍然说:“没有。”令尹子西说:“楚国的祖先在周朝受封的时候,封号是子、男的爵位,封地仅有方圆五十里。现在孔子修治三王五帝统治天下的道术,彰明周公、召公的德业,大王如果任用他,楚国还能世代保住泱泱数千里的土地吗?周文王在丰地,周武王在镐地,他们的领地方圆不过百里,是小国的国君,最后都能称王天下。而现在,如果孔丘占有七百里的土地,又有贤能的弟子来辅佐,这恐怕不是楚国的福分了。”楚昭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放弃了给孔子封地的想法,这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圣人周游列国,并不是想升官发财,而是希望遇到一位明君,推行自己的仁爱学说于天下,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但是这些国君、臣子往往以小人狭隘的心理去揣度圣人的心意。结果圣人在世的时候,也不能得以重用。

所以古人说:“不世之君用不世之臣,才能立不世之功。”卓越的臣子要遇到卓越的君主,才能建立卓越的功勋。否则,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难免被埋没。当然,孔子晚年著书立说,从事教育工作,对后世的影响是历代君王都无法比拟的,这也显示了教育的重要意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