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合肥之战有很多次,但最著名的是第二次,在公元215,张辽八百人打败孙权十万大军年,这一年曹操正好率领主力攻打汉中张鲁,从汉中到合肥的直线距离超过了两千里,所以215年的合肥之战其实是孙权趁曹操远离中原发动的一起偷袭合肥的战争。
此时曹操正在远征张鲁,所以他知道孙权一定会进攻合肥。当时守合肥的有张辽、李典、乐进三人,后来曹操又派薛悌来合肥告知这三人守城策略。张辽和乐进都是五子良将的成员,跟随曹操南征北战,都非常勇猛。尤其是张辽,可以说是文武双全。李典也是一代名将,曾救过于禁和夏侯渊,可见也不是一般人。至于薛悌就不用多说,这个人并不是武将,一直都是文职,他到合肥相当于督军的。此时的合肥共有7000军队。这个数字虽然不多,但在当时并不少。而且曹操派三名大将在此守城,足以说明曹操对合肥的重视。
派出护军薛悌送了一封信给李典、乐进、张辽三人,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三国志 张辽传》: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这话的意思是说:”孙权要是来了,张辽和李典去迎战,乐进和薛悌守城。张辽和李典本来就作战勇猛,迎战确实核实。乐进是曹操非常器重的人,守城也正常。至于薛悌就不用说了,他是文官,出去也没用。
曹操的信件其实是一个大概的人事部署,因为有三位将军和一位护军,曹操担心三人职责会不清楚,所以特别交待了张辽与李典出战迎敌,乐进与薛悌守城,曹操远在千里之外的汉中,又不了解合肥战场的情况,不可能做具体的军事安排,只能进行大概的人员部署。看完信后张辽便有了主意说,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如果等吴军10万集结完毕后我们没有任何胜算,我们应该主动出击,趁吴军尚未集结完毕,先发制人攻打敌军,挫败敌军的气势,安定自己一方的军心,才能守住城池。四将中李典同意张辽的意见,乐进和薛悌也同意了。于是张辽挑了八百精壮勇士在晚上做准备,杀牛吃肉,等到第二天天刚亮时,张辽就带领800勇士冲入孙权大营,用800兵来冲击孙权的主要目的是打击对方士气,军队一旦没有士气,就是一支败军,当时孙权的营地是驻扎在岸边的,张辽率领800人一马冲先,张辽第一个冲入敌营,与孙权军交战,当场斩杀两名将领和数十名士兵,其中一名将领是孙权的近卫军统领陈武。
张辽表现如此英勇,再加上突然袭击,一度让孙权营地乱作一团,宋谦与徐盛的军队被杀得七零八落,开始溃败而逃,还是靠潘璋在现场斩杀两名逃兵,才稳定了军心,张辽一度杀到了快接近孙权中军营寨的地方,把孙权也吓得赶紧逃到山上。
那么为何张辽800人就能打败孙权呢?
一、不畏死的勇气。
二、孙权当时在场的军队没有十万大军,如果真有十万大军,整个营寨合在一起相当于一个小镇,十万大军真驻扎在一块,至少要有100万平方米的地才能容纳得下,孙权当时都能看到张辽,显然离得不远,最多也就是几百米的距离。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孙权当时没有十万人,或者没有集结完毕,况且在史书中有记载参与此战的将领就是宋谦、徐盛、潘璋、陈武等人,还有凌统、甘宁、吕蒙、蒋钦、周泰等人没有赶到,孙权当时手下的军队可能就是几千人,最多一万多人。
这一战把孙权军队打得信心全无,想想自己一方几千人或者一万人被敌方八百人打得七零八落的,换了谁也没有信心继续打仗了,这一战张辽的目的达到了,自己一方也是军心大振,但这只是合肥之战的开始,之后孙权的十万大军集结完成后,就开始攻打只有七千人镇守的合肥城,连续攻打了十多天都没有攻下,再加上孙权的军中又有疾病引发,所以孙权撤军了。
在撤退的时候,孙权犯了一个严重错误,差一点把自己的命也搭进去了,孙权让十万大军先行撤退,自己和凌统、甘宁、吕蒙、蒋钦等将领带着一千多虎士,相当于近卫军负责断后,这个时候合肥城内的张辽发现了孙权大军撤退,于是率军出城追杀,这个时候反而是张辽军数量占了优势,当时负责断后的总共才一千多吴军,混乱之中,吴军损失惨重,连过河的桥也被曹军破坏,孙权陷入危险当中。
孙权
要不是凌统、甘宁、吕蒙、蒋钦等人拼死力战,要不是谷利拼命抽打孙权的马助其跳过了河,要不是吴将贺齐率领三千人在对岸迎接孙权,孙权真的有可能会被张辽抓住,历史差一点改写了,所以整个合肥之战是孙权一生中最大的阴影,从此以后,张辽的名字响彻整个江东。
总结:合肥之战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张辽突袭战,张辽成功打击吴军信心,增强曹军军心;二是孙权攻城战,孙权围攻合肥城十几天无法攻取;三是孙权断后战,孙权差一点被俘虏。孙权三战皆败,张辽就是这样打败孙权的。
对此,各位看官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呢?欢迎下方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