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学士纪晓岚,是乾隆年间的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学识渊博,堪称泰山北斗,令很多文人仰慕。身为《四库全书》总编纂官,纪晓岚为此耗尽了心力,加之在同僚中行事机敏又诙谐幽默,留下了很多趣闻轶事。
【资料图】
纪晓岚
纪昀(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河间府献县人(今河北沧州市献县),清代文学家、名臣。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嘉庆十年(1805年),病逝,时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谥号“文达”。
避酷暑 妙解乾隆“老头子”
有一年盛夏,纪晓岚在翰林院和同僚畅谈,由于天气炎热,纪晓岚就脱掉了衣服,袒露着身体。那天乾隆皇帝悄悄来到院中,纪晓岚惊觉之下立即躲到夹层的壁橱中。因他走路很快,相国彭文勤戏称他是“神行太保”。
“神行太保”躲在壁橱中屏气凝神,静静地听外面的动静,却发现好久都没有人说话,于是他伸出手来说:“老头子走了没有?”
纪晓岚书法
纪晓岚一面说着一面往外走,赫然发现乾隆皇帝就坐在那里并没有走。乾隆皇帝问:“你说的‘老头子’是什么意思?”
纪晓岚急忙跪下,一口气说道:“臣的意思是,皇上万寿无疆是为老,万民之君是为头,皇上又是昊天之子是为子。”乾隆见他如此机敏,也就没再难为他。
被流放 拆字测前程
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因贪污公款被抓,司法部门奉旨抄家,抄出很多书信,其中就有纪晓岚和他的书信来往。纪晓岚因此事受到牵连,被发配到乌鲁木齐。
纪晓岚被发配之前,有一个姓董的军官守在他身边,说他善于拆字,纪晓岚就写了一个“董”字,董军官说:“您被发配到边疆,将是千里万里之遥。”
纪晓岚书法
纪学士又写了一个“名”字,董军官说:“下为口字,上为外字偏旁,意思是关口外。日在西边就是夕,难道是要去西域?”
纪晓岚又问他:“将来是否还能回来?”对方说:“这个‘名’字很像君,也像召。您一定会被召回来的。”
纪晓岚又问道:“哪一年?”董军官说:“口为四边的外围,而中间缺少两笔,意思是不出四年。今年是戊子年,到第四年是辛卯年,您就会回来了。”后来的结果,果真就像董军官所说,辛卯年六月,纪晓岚就被召回京师。在乌鲁木齐的几年中,纪晓岚将所见所闻,考证详细后,收录在《如是我闻》中。
写志怪 比肩蒲松龄《聊斋志异》
纪晓岚有位友人叫于道光。一天,于道光讲了一件事,大意是说,有位书生听到司镜吏讲起业镜、心镜的事。司镜吏就是负责管理心镜、业镜的小神。业镜,照人的善恶。心镜,照人的细微念头。
宋朝以后由于道德滑落,很多人精通伪装术,将很多念头深深埋藏在心底,有的人干了很多坏事,动了很多邪念都能蒙混过关。于是在原有的业镜之外,上天另设了一个心镜,专照人内心细微的念头,并由专职的神灵负责记录所产生念头的善恶,每三个月向岳帝呈报一次。纪晓岚听了这个故事很惊讶,后来他将这件事收录在《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中,作为约束自己心念的警示。
可惜的是,《阅微草堂笔记》这部传奇著作,因一些历史原因,发生了重大灾难,原稿遗失殆尽,纪晓岚凭借自己的记忆重新写成,但终有大量疏漏,甚为遗憾。
《阅微草堂笔记》共二十四卷,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和《滦阳续录》五部分,约有故事一千二百多则,近四十万言。其创作时间始于乾隆五十四年乙酉(1789),终于嘉庆三年戊午(1798)。《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文言笔记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很高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