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三大疑案:孝庄下嫁、顺治出家、雍正继位哪个都不容易搞明白,为什么?因为如果是事实,这绝对是有损于清廷尊严的事,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清廷讳莫如深,想遮掩还遮掩不住呢,有人还想从正史史料中找到证据,那岂不是妄想?
【资料图】
可是如果真的没有一点痕迹,人们也就不会去“谣传”去“考证”了。但信得有信的理由,无论什么专家还是什么学者,有时候他们的研究带入自已的感情因素,固执一己之词,不见得是那么“绝对”正确,还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证据为基础。
那我们就试着分析一下孝庄皇后下嫁的事是真是假。
孝庄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是清太宗皇太极的侧福晋,被册封为庄妃,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清宁宫,皇太极和孝庄皇后的儿子福临即位,这就是顺治帝,孝庄就成了皇太后。
因为皇太极猝死的,死是仅五十二岁,没来得及继承人。当时,有实力竞争皇位的有他的大儿子肃亲王豪格和他的弟弟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
可是因为两人的实力相差不大,各自都有八旗中的支持和反对者,为防止两败俱伤,最后达成妥协,立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6岁的福临为帝,而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为辅政,维护了八旗统治集团的统一,避免了分裂。因此,福临虽然为帝,但他的实力薄弱,要想稳固帝位,非得非常的手段才能成功。
孝庄皇后为保住幼子的皇位,竭力稳住势力越来越强大的多尔衮,不失为最好的选择。当然,除了政治需要之外,可能还有她和多尔衮的确有个人感情的因素。
但如果两人只是暗中私通,那至多不过是为人诟病,还不至于有下嫁之说。因此,下嫁之说,是另有一些异常的情形作为证据的,当时的文武大臣当然很清楚,但是,这种事毕竟不是多么体面,如果史书、实录上记载下,免不了惹得后人的是非评价,所以,这种情况是必须回避的。
不清楚的人想搞明白,而明白的人们不能说,这也就是不容易找到直接证据,而成为后世疑案的原因。
不光是现在的人们想搞清楚,就是在清朝后期,清朝学者也想搞个清楚。——可考证了很多,最后的结论是找不到确凿的证据。
当然,你找不到确凿的证据就对了。当时清廷恨不得把这些全都抹光了呢,如果让你轻易找到的话,那他们的工作不是白做了,所以说,要找证据,找到的也只是当时清廷没有删除干净的疏漏。
说孝庄下嫁的专家们说:
1.四川师范学院图书馆收藏的《皇父摄政王起居注》的后跋中提到了顺治时期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的诏书,但没有见到这份诏书。
2.根据朝鲜史料记载,顺治六年(1649年)二月,清廷派遣的使臣给朝鲜国王的国书中,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之词。
3.南明兵部尚书张煌言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建夷宫词》: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说的就是孝庄作为太后又大婚,正是下嫁给了多尔衮。
4.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孝庄病重时留下遗嘱,不和皇太极合葬,另外葬在了清东陵的昭西陵。说是她有难言苦衷,所以康熙把太皇太后的灵枢停放在东陵,雍正时才葬入昭西陵地宫。
反对这一说法的专家认为:
1.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中国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周武王也称姜太公为尚父,不足为据。
2.说顺治的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的诏书是子虚乌有的。
3.说张煌言是明朝之臣,是清廷的敌人,他的诗不可信。“慈宁宫里烂盈门”一句,说太后大婚时慈宁宫内外张灯结彩,但据《清实录》载,孝庄文皇后是在顺治十年慈宁宫修葺之后才搬进去的,所以大办婚事应在顺治十年(1653年)之后,但多尔衮已于顺治七年(1649年)十二月病死。
4.古代并不乏实例。并且,孝庄文皇后在顺治时已贵为皇太后,以她的尊崇身份,如下嫁就不会死后葬入皇陵。
5.再者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是因为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且皇后不与夫合葬,这在康熙帝及以后各帝始终承认孝庄文皇后是清太宗文皇帝的皇后,对其尊崇备致,歌功颂德,祭礼有加。
我们就这些证据,不妨得出自己的意见。
1. 多尔衮的称号,由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皇父摄政王,不断改变。可叔父和皇叔父还行,可要皇父,并且顺治日渐长大,皇母孝庄仍然健在,这样的称号恐怕不是不能乱改吧。另外,“仲父”、“尚父”和“皇父”的区别有多大,这不是一目了然吗?
并且,在当时,大臣奏折和国书中,也用这一称呼,恐怕不是“仲父”、“尚父”也能用的吧?
还有,即使多尔衮当时的实力无人匹敌了,但这么明显的侵犯皇权凌辱孤儿寡母的举动,绝对会引起众八旗和文武大臣的反对,其后,多尔衮面临的形势就会很被动,就不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而如果是孝庄皇后自己愿意的话,那就是另一种情形了,尽管人们不同意,但还得找出似是而非的理由,定为礼仪。并以此安定群臣下属。清末民初时期罗惇曧[luó dūn róng](1872-1924)的《宾退笔》中记载,顺治年间的礼部卷宗中有“国母下嫁礼仪”的奏章,如果没有此事,谁敢上这样的奏折呢?
2. 有的专家,说《皇父摄政王起居注》有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的诏书是子虚乌有,可又根据《清实录》批驳张煌言的慈宁宫时间记载。前面不信清廷记录,后面又信,不知为何?
3. 孝庄不愿和皇太极合葬。这对于当时绝对有权力选择合乎情理的好事,哪个女人不愿意做呢?除非不得已才不和自已的丈夫合葬。
4. 康熙等皇帝尊崇孝庄,作为否定她下嫁的证据,那更站不住脚了。孝庄是培养康熙长在至即位的祖母,无论她下嫁也好不嫁也罢,对康熙那是恩情深厚,能不尊崇吗?难道和别人一起骂她祖母吗?
行了,别的也不想说了。不管那些反对的专家怎么说,反正我是信了,孝庄应该是下嫁了多尔衮,正因为不那么光明正大,所以,正史上遮遮掩掩,总还有些漏洞,让人们看出其中的一丝痕迹。
但孝庄下嫁说明了什么?拿到现在来说,如果单纯为了政治目的下嫁多尔衮,正说明她的成熟和政治眼光;如果有些爱情的成分,那说明她当时就敢于追求人身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