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他名声极大,但是后代却鲜有耳闻。李时珍究竟有无后代儿孙?对此,考古专家称,明末蕲州发生的一件事,可能是李时珍后代消失不见的主要原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资料图片)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李时珍是明朝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字东璧,号濒湖山人,祖籍湖北蕲州,曾为皇家太医院判,被朝廷敕封为“文林郎”。对于现代人而言,可能我们所有对李时珍的印象,仍然停留在《本草纲目》之上。可是您却并不知道,其实李时珍的贡献还不止于此,他对脉学的研究也颇有造诣,还著有《奇经八脉考》及《濒湖脉学》等,故此,才被后人称作是“药圣”,与同时代的“医圣”万密斋齐名。

李时珍年少时,曾读过不少儒学经典,也曾试图参加科举考试。然而,他屡试不第,逐渐灰心并对医药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至于最终深入钻研此道。对于药物的执着,李时珍几乎是以“神农尝百草”的方式对待。为了能够彻底研究动植物药性,他不惜亲自试验药物的毒性,甚至不少次都险些毒发身亡。也正是如此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精神,才指引他完成了这样一部巨著《本草纲目》,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经典之作。

根据思想惯性理论来看,古代出现一句特别有趣的民谚,叫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如此一来,人们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老子英雄儿好汉”,既然李时珍是著名的医药学家,那么他的儿子甚至是孙子,也应该是医药学领域的权威。可事实并非如此,李时珍的后代儿孙,不仅没能在该领域做出成绩,甚至连踪影都很难再见到。

近些年来,湖北蕲春县,也就是李时珍的故乡,致力于打造李时珍形象IP,为本县文化领域树立典型。可令蕲春县县长感到意外的是,就在他们致力于寻找李时珍后代时,居然一无所获。蕲春县县长表示,虽然当地的文化部门正在积极寻找李时珍的后人,可目前收效甚微。不少人也都会自称是李时珍的后人,甚至还信誓旦旦地拿出家谱进行对比,结果却没有一个是真的,真是令人失望。

此时可能会有读者感到好奇,为何李时珍的家族传承会中道衰落?相关考古学家对此做出了判断,认为李家后继无人的现象,与历史上的一次事件有关,这件事便是张献忠屠蕲州。众所周知,张献忠是明末时期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他曾与李自成齐名,并在巴蜀之地建立了“大西”政权,是当时势力颇大的一股武装势力。张献忠的一生,可谓是残暴无情,且极其喜爱杀戮,甚至在他的眼里,人命如同草芥,根本不值一提。

张献忠的一路攻城略地,几乎如蝗虫过境,令百姓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据说,张献忠规定,每至一城,便要挑选出15岁以上的精壮男子充军,其余老幼妇孺一律杀光,根本不在乎城池的战略性。不幸的是,湖北蕲州就是张献忠所屠城市中最惨的一个。

据史料记载,在抵抗张献忠起义军时,蕲州百姓上下一心,军民共同抵抗进攻,老百姓们甚至拆房子构筑工事,阻击登城的敌军。可不幸的是,蕲州城并非固若金汤,最终被起义军攻破,而张献忠进城后所下的第一道命令,便是“搜尽民财,鸡犬不留”。翻译过来就是,把城里所有的财富都搜刮干净,城内的狗和鸡都要杀的一干二净。试想一下,祖辈都生活在蕲州的李时珍一家人,岂能躲过如此浩劫?最终家族性消失,也应该在情理之中了。

不得不说,这对于现代人而言,的确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可值得庆幸的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最终还是流传了下来,成为中国医药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国内玩广泛学习和借鉴。

最后再提一点,就是现代医学的发展,逐渐呈现“重外轻中”的状态,这无疑是对国医科学的轻视。故此我们也希望,国人能够重新正视国医的地位,毕竟它才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留下的精华。

参考资料:《大明故事》 黄文玉著 山西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