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上映的《大明风华》中,由汤唯扮演的孙若薇等靖难遗孤多次提到了一个地名——奴儿干都司。在剧中,编剧将奴儿干都司设定成了大明王朝流放犯人的地方,明成祖朱棣将反对他的大臣及其子嗣都发配到了这个地方。奴儿干都司在历史上确实存在,但它真正的职责却与剧中的描述相差甚远,对于整个中华民族而言也意义甚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奴儿干都司的建立
在《大明风华》第17集里面,朱棣和消失已久的建文帝会面,孙若薇向朱棣解释道,建文帝已经出家,无欲无求,若不是为了奴儿干都司的几万靖难遗孤,建文帝是不会来此的。
我们暂且不论历史上朱棣是否真的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孙若薇此话无疑是暗示了朱棣在靖难之后将所有反对他的人都发配到了一个叫奴儿干都司的地方。奴儿干都司这个名字听上去十分特别,奴儿干明显是音译而来,有时还称为“耦儿干”“努而哥”和“纳尔干”,在女真语中的意思是风景如画的地方,而都司或许会让人联想到唐代的教坊司之类的,但明朝的都司是“都指挥司”的简称,而都指挥司是明朝设立的一级军事机构,下统多个卫所。
《大明风华》中的靖难遗孤
编剧将奴儿干都司视为朝廷发配犯人的地方,其实是一种误解。历史上的奴儿干都司的位置大概在黑龙江区域,实属苦寒之地,很适合发配犯人,再加上这个惹人遐想的名字,编剧的脑洞也因此大开了。
清朝建立之后曾经一度想要撇清女真和明朝的关系,所以在清朝的史书中曾经记载明朝的统治疆域并没有达到奴儿干都司,“谨案明初疆域,东尽于开原、铁岭、辽、沈、海、盖。其东北全境全属我清朝”。但是大量的史书与碑刻的出土证实明朝历史上确实设立过这样一个控制东北地区的机构。
奴儿干都司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在相继击溃盘踞于北部和西北的残元势力之后,东北地区的相关事宜自然而然提上了日程。明朝为了将东北地区纳入版图,分招抚和军事两方面双管齐下。
洪武四年,朱元璋在故元辽东行省设立了辽东卫指挥使司,同年七月改名为定辽都卫指挥使司。洪武八年,又将定辽都卫改成了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辽东都司下属二十多个卫所,这为进一步扫清东北地区的元朝余孽打下了基础。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
在军事上,元朝虽然已经败走漠北,但是依然有“惟纳哈出尚拥众金山,数扰边”。东北地区的元朝故将纳哈出依然对明朝的东北边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洪武二十年,明朝出兵剿灭了盘踞于东北地区的元朝余孽,这为明朝进一步经营东北地区扫清了障碍。紧接着明朝对于该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了军事打压,到了洪武末年,整个东北地区基本都已纳入明朝版图。
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策略,明朝依然以招抚为主。在洪武、永乐等朝等多次派遣官员深入“海西等地,招谕夷民”。招抚的效果也十分卓越,史载“于是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诸酋长,悉境来附”,这表明大明王朝已经基本上控制住了东北地区。但若要进一步加强这种联系纽带,必然需要施以更加有效的措施。奴儿干都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设立的。
影视剧中的女真人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奴儿干都司的建立与明成祖朱棣北征漠北、迁都北京也有巨大的联系。明成祖在位期间曾经发动了五次对漠北残元势力的战争,而有学者进行过统计,明朝派出使臣前往东北地区的时间与明成祖出征的时间十分接近,明成祖的本意是想“籍女真制北虏”,东北与东北少数民族的款顺,可以让明朝省去后顾之忧。而迁都北京,就意味着北方边境军事防御的压力骤然上升,明朝在北方建立九边军镇就是对这种压力的回应,如果不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无疑是厝火积薪。
《大明风华》中的明成祖
奴儿干都司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相继来附之后,明朝相继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建州卫、兀者卫和奴儿干卫等多个卫所。永乐七年,明朝又在该地增加了多个卫所,同年一个叫刺冬奴的人上书称奴儿干地区“其地冲要,宜立元帅府”,元帅府即都司。该建议正中明政府下怀,于是明政府决定在奴儿干地区建立奴儿干都司,史载“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佥事,统属其众,岁贡海青等物,仍设狗站递送”。
奴儿干都司建立之后,明朝不仅会派兵驻守,多时三千,少则五百,还会不定期派遣官员巡视奴儿干都司,尤其是一个叫亦失哈的内官,曾经奉命九次巡视奴儿干地区。亦失哈每次前往奴儿干都司,都会携带大量的物资分给当地的少数民族,这使当地的少数民族愈加款服于明廷。
1885年,在原奴儿干都司地区发现了《敕修奴儿干永宁寺记》和《宣德六年重建永宁寺记》两块碑刻,其中《敕修奴儿干永宁寺记》中记“圣心以民安而未善,永乐九年春特遣内官亦失哈等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奴儿干都司”。永宁寺是在该地原观音庙的基础上建立的,它的建立无疑表明明廷想要借此凝聚当地的民众。这里记载的是永乐九年派遣亦失哈前去开设奴儿干都司,那为什么《明实录》中又说是永乐七年呢?其实这并不冲突。永乐七年,明廷颁谕建立奴儿干都司时,已经派人去了奴儿干都司,而永乐九年的这次已经是明廷第二次派人去了。《辽东志》记奴儿干都司的官吏是“间岁相沿领军”,也就是二年一任,每去一次就叫作“开设”。
现在俄罗斯的永宁寺碑
二、奴儿干都司的作用
以今日的地图来看奴儿干都司的地理位置,我们会发现奴儿干都司的位置十分偏僻,已经和库页岛十分接近。明廷在这么偏僻的地方设置都司,其首要职责就是招抚羁縻当地的少数民族,使其款服于大明王朝的统治,确保他们对大明王朝有一定的向心力。
奴儿干都司
可以看到,奴儿干都司是建立在明初对该地少数民族“累加招谕”的基础上的,而当地的少数民族也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奴儿干都司负责统辖在东北地区的相关卫所,但是史载明廷对该地采取的政策是“乃因其地,分设卫、所若干,以其酋长统率之,听其种牧,飞放畋猎,俾各安其生,咸属统内”。简而言之,明廷对于该地所采取的是“因俗而治”的政策,奴儿干都司并不直接干预各个少数民族的内部事务,更多的还是承担册封首领、宣传教谕等责任。为了确保当地对明廷的向心力,奴儿干都司往往还肩负着戍守边疆的职责。
除去确保东北与少数民族对大明王朝的款服之外,奴儿干都司还承担着护送朝贡,确保交通和贸易畅通的职责。奴儿干都司建立之初即是要“岁贡海青等物,仍设狗站递送”,《重建永宁寺记》中也有记“其官僚抚恤,斯民归化,遂捕海青方物朝贡”,海青是一种盛产于东北的珍贵大雕,辽国时就曾经要求东北的女真民族上贡此物。明廷建立奴儿干都司之后也将海青列为贡物,要求当地的少数民族上贡,而奴儿干都司则负责护送贡品。
奴儿干都司建立之后,史书上载有该地官员多次上贡的记录。例如永乐十二年七月,奴儿干都司指挥同知康旺“贡貂皮鼠等物”;永乐二十年,王肇舟“来朝贡马”等等。这些奴儿干都司的官员来京上贡,即是奴儿干都司负责护送贡品的最好证明。
这里的“狗站”指的就是驿站,史载“名水狗站,夏月乘船,小可乘载。冬月乘扒犁,乘二三人,行冰上以狗驾拽,疾如马”,元代的驿站根据交通工具的不同而叫法不同,明代因其制,东北多雪,所以常用的工具是狗拉雪橇,因此驿站也称之为狗站。通过设置狗站,明廷有效地将奴儿干都司等边远地区和中原地区联系了起来。
三、奴儿干都司的没落
明初奴儿干都司的建立是太祖、成祖两朝为了抵御残元势力,扩大国家版图的产物。宣德朝之后,国家的战略方针日益内缩,对外不再有强烈的扩张欲,也是在宣德朝时,奴儿干都司逐渐走向了没落。
《大明风华》中的宣德皇帝
永宁寺曾经在宣德年间被毁坏过一次,后在宣德七年亦失哈巡视奴儿干都司时重建。有学者就认为永宁寺作为明廷凝聚当地民众的精神象征,它的被毁其实暗示了明廷在该地权力的弱化。宣德十年之后,明廷也中止了对奴儿干都司的巡视工作。
奴儿干都司虽然日益没落,但是明廷对东北地区及其少数民族的控制却并没有减弱,史料记载直到明朝万历年间,依然有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来朝贡。之后努尔哈赤在东北地区崛起,明廷才日益失去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奴儿干都司也日益淹没在了历史长河里。
文史君说
奴儿干都司因其偏僻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名字,让《大明风华》的编剧误以为这是发配犯人的地方,但这其实并不符合历史真相。历史上的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立的最后一个都司,是在明初抵御漠北、扩大版图背景下的产物,肩负着戍守边疆、护送朝贡和确保交通与贸易等职责。但是随着国家战略的转移,奴儿干都司也日益走向没落,但是奴儿干都司的存在却充分证明了东北地区自古以来便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参考文献
张炳生:《明朝卫所制度若干问题考论》,《宁波师院学报》1993年第1期。
孙博:《奴儿干都司只能浅析》,《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22期。
葛洪瑞:《永宁寺被毁与奴儿干都司权力的弱化》,《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4期。
尹兴龙:《论明代奴儿干都司的设置及实效性》,2013年哈尔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浩然文史·景苏)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