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市地方志_工作动态】

张向冰

郑和纪念馆与郑和雕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是中国长江中下游的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和重要的港口城市。现代历史学家朱偰先生在《金陵古迹图考》中描述南京为“北控中原,南制闽粤,西扼巴蜀,东临吴越”之地。站在中国海洋文明史的基点之上,南京对海洋文明的贡献可谓无与伦比,尤其是郑和七下西洋,其壮举,其贡献,其影响,至今仍然可以大书特书。

(一)

梁启超先生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明代郑和下西洋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出现,是中国对世界不断认识的必然结果。1904年,梁启超先生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一文,揭开了中国人以现代学术方式来研究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壮举的第一页。

《郑和航海图》局部

有明一代,南京有 54 年作为首都,223 年作为陪都。在洪武、建文和永乐年间,明代皇帝在南京皇宫中接待过近百次经海上丝路来访的外国使臣。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朱棣主导的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大航海活动,把与古代中国有关的“海上丝绸之路”推向了高峰。当时南京成为“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航海“宝船”的建造地、航海始发地,保存至今的明代《郑和航海图》原名就叫《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

郑和宝船

随着明初经济的发展,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以及社会的稳定,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郑和下西洋的万余艘舰船中,有 62 艘宝船,大者长 44 丈 4 尺,宽 18丈;中者长 37 丈,宽 15 丈。这些宝船多数在南京宝船厂建造(也有一部分在福建、浙江等地建造),即今南京上保、中保、新华船厂和三汊河南街一带(原下保)。当年这里地面开阔,直通长江,宝船造好后,可以从宝船厂开船,自龙江关进入长江航道,驶向大海。现在宝船厂仍存有当年作塘(船坞)遗址。600 年前,工匠们就是在作塘里面造船,等船造好注水开闸,送船下江。

浡泥国王墓

当郑和庞大的史无前例的船队,途经南海及西洋国家时,积极影响了周边国家与明朝廷的友好往来。永乐六年(1408)八月,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亲自率同妃子、弟妹及陪臣等前来南京。不幸的是,浡泥国王在十月初一日竟病逝于南京会同馆。明成祖遵照麻那惹加那乃的遗愿,以王礼将他葬于现雨花台区铁心桥乌龟山南麓。浡泥国王墓葬是按照明代王侯陵墓规制建造,自墓冢往南,东西相对,分别有石武将、石虎、石马、石羊、石马夫、石马各一对,另有一对石柱础。

明成祖对于海外朝贡国家,给予优待并赐予国王之印,以维系中国规范下的宗藩国关系。明成祖利用这种宗藩关系,逐步建立明朝在国际社会的大国影响力,将大明帝国的威严无以复加地发展到顶峰,郑和下西洋则是明成祖走向海洋最重要的举措。

(二)

静海寺旧址

郑和曾任南京守备六载,其府邸称马府,马府所在的街,被称为马府街。因郑和的历史地位显赫,“马府街”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永乐十七年(1419),明成祖朱棣为表彰郑和出使海外建立的功勋,在南京敕建静海寺,意为“海晏河清”。时至近代,静海寺大不平静。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白门条约》)就是在此谈判的。从此,中国这个文明而古老的国度打开了紧闭的国门,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天妃宫全景

与静海寺相邻的天妃宫,则为郑和祈求“海神”妈祖保佑而向皇帝奏请修建的供奉场所。

大报恩寺塔

南京大报恩寺和琉璃宝塔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生母而兴建的。郑和在担任南京守备期间,曾亲临现场督促指挥建造。

《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三

宣德八年(1433),郑和在印度古里逝世后,被明宣宗赐葬牛首山南麓,即今江宁区谷里周昉村境内。

《南都繁会图》局部,“东西两洋货物俱全”

郑和七下西洋的空前壮举,扩大了明代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可以说是 15 世纪初旷世未有的中国综合国力大演示,也是中国几千年积累的航海知识和科技力量的集中彰显。东南亚、西南亚,甚至欧洲和东非国家,纷纷派遣使者来到中国访问,各国商人也大批来到中国进行贸易。郑和在南京留下了大量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化遗址,值得我们去挖掘其文化内涵,并使之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张向冰:南京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审核:王达云

窦予然

发布:梁 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