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写还是不写?” 朝堂上,燕王朱棣厉声叫嚷。“宁死不写!”他斩钉截铁地回敬。“你就不怕我诛你九族?”“诛我十族都不怕!” 面对篡位夺国的乱臣贼子,这个刚直不阿的铁血书生,被施以诛杀十族的惨烈酷刑……

在中国历史上,“灭十族”的仅有两人,他是其中一个。他就是被誉为“读书种子”的第一大儒,方孝孺。

小时候,方孝孺的眼睛炯炯有神,每日看书用功,心无旁骛。直到有一天,因为读书太过专注,太过费神,他病倒了。

当时,家里仅剩的粮食也吃完了,家人忧心地道:“你病成这样,家里偏偏又没米了,这可如何是好?”

小小年纪的他却爽朗地笑答:“这又何妨?古人有30天只吃了9顿饭,贫穷困扰何止我家啊!”

随着学问的精进,他成为宋濂的得意门生。宋濂是辅助明太祖朱元璋夺得江山的股肱之臣。

当朱元璋第一次见到这位青年,也被他非凡气质折服,当即对太子道:“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

后来,方孝孺被仇家连带举发,逮捕到京。朱元璋在案卷上看到他的名字,不问缘由,就特赦了他 。

然而第二次见朱元璋时,朱元璋却说:“现在还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而此时距离第一次相见,已过去了整整十年。

方孝孺只是被授予汉中教授的职位,但他每天给众儒生讲学,毫不倦怠。

终于,在朱元璋的太孙,惠帝朱允炆期间,他以名闻天下的才华,被惠帝看重,成为惠帝的良师益友。

两个人一个愿教,一个爱学。除了学问请教,惠帝对于朝廷政事,也总要征询方孝孺的意见。

同时,惠帝还颁发给方孝孺一面“朝参牌”,他可以随时出入朝廷,参见皇帝。

然而皇帝的宝座历来让人觊觎。年轻的惠帝登基不久,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就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野心。

这场以燕王“清君侧”为名的动乱,持续了足足四年。燕王势不可挡,终于攻破南京金川门。惠帝在滔滔烈火中,自焚而死。

君臣情深的方孝孺,眼见惠帝殉国,一时如丧考妣,披麻戴孝,哀哀痛哭。

在燕王攻破城门前,颇受燕王信赖的大臣姚广孝,曾特意上言:“方孝孺向来忠烈,料定不会归顺,到时请千万不要杀他!否则,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就从此断绝了!”

燕王几次三番请方孝孺上朝,想给自己的即位起草诏书,方孝孺却不理睬他。燕王就把方孝儒强抓进宫。

看着还身穿孝服的方孝孺,燕王尽量和气地说:“你不必如此悲痛,我只不过是学周公辅佐成王而已。”

“哦,那成王在哪?” 方孝孺饱含热泪。“他自焚了。” 燕王无奈地回答。“那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或弟弟?”

“这是我的家事,不用你啰嗦!”燕王用蛮横的口吻道:“今天的诏书,非请先生动笔不可了!”

“好!”方孝孺头也不抬,大笔一挥,重重写下四个大字:“燕贼篡位。”

燕王直气的脸色惨白,咬牙切齿道:“你就不怕我诛你九族?”方孝孺挺直胸膛:“你诛我十族都不怕!”

燕王一怒之下,诛了方孝孺十族,连他的朋友和学生,都被单独算作一族,共计873人遇难。

方孝孺则遭遇凌迟大刑,时年四十六岁。

燕王每杀一个人,都要带到方孝孺面前,让他心痛,逼他服软。

方孝孺紧闭双眼、咬紧牙关,任凭内心波涛翻滚,却无法言说。被杀的族人们,没有一个哀求方孝孺:“你就依了吧,放我们一条活路!”

自古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被株连的人,似乎都理解方孝孺的坚贞。他们只能悲壮地接受死亡,以身殉道。

方孝孺的哥哥方孝闻,致力学问,举止淳厚,为了不让弟弟难过,先于方孝孺去世;弟弟方孝友,与方孝孺一同赴刑场,赋诗一首后毅然而死;

妻子郑氏及两个儿子中宪、中愈,事先自缢身亡;两个女儿,则跳进秦淮河,溺水而死。

真是一门忠烈,千古流芳。

李桐花说:

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面对燕王威逼利诱的一纸诏书,方孝孺举笔即是荣华富贵,掷笔却是满门抄斩。

几乎所有的文臣武将,都见风转舵,俯首称臣。只有方孝孺,选择了心目中的真理和正义。因为生命可抛,但正义和理想,却不能舍。

身为当时天下读书人的楷模,他不能丧失文人的风骨,不能违背自己的良知。

这是我们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多少人为了理想和信仰前赴后继,用自己的热血留下千秋风骨。

今天的我们,想到方孝孺那至死不屈的身影,以及家族的灾难,这是何等的悲烈、惨烈、壮烈!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也许就是一骨浩然正气。人活一口气!

推荐内容